中华第一财税网

    针对对象 收费标准 会员业务 单项业务 成果资料 课程视频 公开课程 企业内训 税务顾问 税务答疑 税项咨询 税管诊断 实地税筹 联系方式

移动互联网可据自身偏好,每天访问中华第一财税网(又名“智董网”)移动端触屏版微信公众号(含服务号订阅号)、微博头条号抖音百家号支付宝生活号App,点击进入:1秒扫码

税务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



 


::::★点击此处:成为中华第一财税网(又名“智董网”)企业年费会员,随时随地系统、深入掌握财税实务,从此轻松搞定一切财税事宜。立即加入,则立即领先与获益!★::::

   

发文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

文  号:鲁政发(2008)46号

发布日期:2008-3-17

执行日期:2008-3-17

生效日期:1900-1-1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三月十七日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黄河三角洲是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一体两翼”整体布局中北翼的主体,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是全省拓展发展空间、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其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支持,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先后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和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推进落实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是抓住用好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历史机遇的战略选择。积极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加快建设特色经济区,培育经济新亮点,成为全省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发挥环渤海经济圈重要成员作用的桥头堡,对增强我省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基础条件与发展环境

  大江大河入海口三角洲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莱茵河三角洲鹿特丹、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新奥尔良、尼罗河三角洲开罗等城市的兴起,我国深圳特区、浦东开发区的快速崛起和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的启动,都表明大河三角洲的发展规律是随着开发深度和广度的加大,必然形成较大的中心城市和经济增长极,通过集聚要素、膨胀规模、增强辐射,最终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经济区。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后发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巨大。

  (一)区域概况。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以黄河历史冲积平原和鲁北沿海地区为基础,向周边延伸扩展形成的经济区域。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省委、省政府将黄河三角洲开发列为全省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通过全省上下十几年的艰苦奋斗,黄河三角洲开发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十五”以来,该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克服困难,加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支撑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高效生态经济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开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006年区内总人口983.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256亿元,分别约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和七分之一。

  (二)比较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热点区域逐步向北拓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黄河三角洲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日益凸显。

  一是土地资源优势突出。该区域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的地区,截至2006年末,区内人均土地面积约4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6倍;拥有未利用地811万亩,约占全省33%,其中国家鼓励开发的盐碱地271万亩、荒草地148万亩、滩涂212万亩,其他180万亩;另有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这些未利用地的89.7%集中于渤海沿岸的莱州、昌邑、寒亭、寿光、广饶、东营区、垦利、利津、河口、沾化、无棣等11个县(市、区)。随着防潮体系建设的开展,土地后备资源将逐步增加。丰富的土地资源是黄河三角洲吸引生产要素聚集、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核心优势,也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

  二是地理区位优势明显。黄河三角洲北邻京津冀,与天津滨海新区和辽东半岛隔海相望,东连胶东半岛,南靠济南城市圈,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随着国际产业升级转移加速,国内经济由南往北、由东往西递延,山东半岛城市群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天津全国北方经济中心地位确立、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步伐加快,作为环渤海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省对接京津冀发展的门户地区,黄河三角洲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陆上最近距离80公里、海上最近距离110公里,处于华东华南向华北产业转移扩展的中间地带,面临着主动接受辐射、扩大交流合作、集聚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加快开放开发的战略机遇。

  三是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目前我省已探明储量的81种矿产中,该地区有40多种,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约为50亿吨和560亿立方米,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海岸线近900公里,占全省的28%,是我省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之一。地下卤水静态储量约135亿立方米,是全国最大的海盐、盐化工基地。旅游、风能、地热等资源丰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潜力巨大。

  四是生态系统独具特色。黄河三角洲处于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多种物质交汇,多种动力系统交融,陆地和淡水、淡水和咸水、陆生和水生、天然和人工等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是典型的多重生态界面,大规模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开展动植物良种繁育、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生态旅游等条件得天独厚。拥有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多层次推进保护开发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

  五是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一批竞争能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品牌。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43亿元,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原油、原盐、纯碱、溴素等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化工、纺织、造纸、机械、食品等行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一大批大型龙头企业对区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寿光、莱州、广饶、邹平4个县(市)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7个县(市、区)进入全省50强。

  (三)制约因素。

  一是淡水资源短缺。黄河三角洲属淡水贫乏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577毫米,年际年内降水不均,拦蓄利用难度大;黄河作为重要客水来源,引水量受到国家分配我省每年70亿立方米的指标限制;地下水含盐量高,碱地种植耗水量大,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29.5亿立方米,人均303立方米,比全省人均水平低41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水资源短缺是长期制约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

  二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海岸防护设施不完备,现有防潮堤标准低,风暴潮威胁较大,海岸蚀退明显。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林木覆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环境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治理与土地恢复整理的难度较大,地质、地震构造背景复杂,面临着潜在的安全问题。

  三是重大交通设施相对滞后。港口规模小,吞吐量低,配套支撑能力不强,缺少疏港铁路及与周边区域连接贯通的干线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尚未形成。2006年港口吞吐量1200万吨,仅占全省的2.6%;铁路通车里程262公里,仅占全省的7.7%;黄河缺乏通航功能。交通滞后是长期制约该区域潜在优势发挥的关键因素。

  四是产业结构层次偏低。高层次人才匮乏,劳动者素质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弱,高效生态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不高;地方工业总量规模较小,产业素质偏低,关联度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6个百分点。

  五是开放型经济水平不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偏小,2006年全区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仅占全省的6.5%和4.7%,外贸依存度仅为16%,比全省低近20个百分点。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黄河三角洲长期面临的突出瓶颈制约将逐步突破。黄河河道治理和防潮堤坝建设的加强,将为加快开发建设构筑起安全防线;区域性大港和内外贯通的铁路、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将为开发建设提供支撑保障能力;特别是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和黄河调水管理的加强,黄河入海水量稳定增加,加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加快,以及直接利用海水和海水淡化规模的扩大,水资源制约将得到有效缓解,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基础和条件日益成熟。但是,由于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实力弱,竞争力不强,面临着周边发达地区对资金、技术、人才“抽离效应”的严峻挑战。因此,必须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坚持好字优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高效生态经济主题,在保护中科学开发,在开发中加强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任务目标

  (一)发展定位。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省九次党代会的部署,努力实现工作指导转变,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济南城市圈,对接天津滨海新区,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为动力,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先导,以园区经济为载体,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加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成全省重要的现代农业经济区、现代物流区、技术创新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区,成为促进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二)指导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黄河三角洲发展与全省总体发展战略和“十一五”规划有机衔接,坚持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生态统筹,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行区域发展统一规划、重要资源统一管理、重大建设统一指导,科学高效一体化开发,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推动区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区域品牌,共创发展新优势。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科学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限制高耗水、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推进节约发展、集约发展、生态发展、高效发展、可持续发展,维护渤海湾和黄河下游流域生态平衡。

  坚持高起点开发,集约高效发展。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顺应集群化、信息化、国际化和生态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综合优势,按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开发,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高附加值产业和高端产品,着力提高项目规模和质量,促进结构优化升级,走集约集群、互动互补、创新创优、高质高效的产业发展之路。

  坚持突出重点,分步有序开发。积极借鉴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经验,在搞好总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把握好开发建设的时序和规模,抓住重点,集中力量,先行突破。依托港口和开发基础较好的沿海地带,加大土地、开放、项目、税收、人才、生态等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促进要素、产业加速集聚,打造沿海产业带,带动整个区域有序快速开发。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市场经济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完善服务体系,推进行政管理、金融、土地、财税等综合配套改革,政府引导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机结合,营造招商引资、合作共赢的良好环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努力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

  坚持全方位开放,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把扩大开放贯穿于开发建设的全过程,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各环节加快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集群式转移,扩大出口规模,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以开发促开放,以开放带开发。以交通接轨为先导、产业接轨为重点、企业接轨为主体,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全面对接和交流合作,在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实行错位竞争,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坚持科教兴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创新人才聚集机制,增强人才智力支持。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企业,努力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实力。

  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实行产业布局、服务设施、居住社区和环境维护统筹规划,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培育现代城镇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文明富足平安的和谐新区。

  (三)发展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开发、优化提升、加快发展的要求,围绕把该区建成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经济社会更加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经济区的目标,综合考虑需要与可能,积极进取,量力而行,“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和效益快速提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到2010年达到5300亿元左右,力争比2005年翻一番。地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58∶30.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

  生态环境特色更加突出。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资源利用率有效提高,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24%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累计下降2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生态系统多样化得到有效保护和提升,建设国际知名的湿地自然保护区。

  基础设施体系综合配套。基本建成高标准防潮体系,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港口、铁路、公路、航空相互衔接、快速畅通的综合交通网络。2010年,港口吞吐量力争达到4000万吨左右,增长3倍;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6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00公里,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左右,分别增长1倍以上。

  特色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形成规模等级合理、职能分工有序、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联系紧密、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城镇化水平力争达到5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400元和7000元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5000美元左右,成为经济全面繁荣、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美好的地区。

  三、空间布局

  以科学配置土地资源为出发点,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城镇化发展规律,统筹考虑区域内经济布局、城镇发展和未来人口分布,明确区域主体功能,科学界定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性质,指导合理布局,避免盲目布点、无序开发,促进规模集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构建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到2010年,开发建设优质粮田100万亩;集约建设一批重点物流及工业园区;新增养殖水面90万亩,总量达到150万亩;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60万亩,总量达到560万亩。

  (一)产业布局。

  按照产业集聚、城市辐射、园区带动、突出重点、率先突破的发展理念,着眼于现有资源、产业基础和开发潜力,充分考虑区域分工和联系,突出区域特色,按照“四点、四区、一带”布局。即:加快东营、滨州、潍坊、莱州四个港口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四大临港产业区,形成北部沿海经济带,初步规划面积约4400平方公里,建成全省的生态产业基地、新能源基地和全国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四区,即东营、滨州、潍坊、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依托港口和铁路交通干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临港物流和现代加工制造业,推动人才、物资、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和快速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成为北部沿海经济带的关键支撑。

  专栏4  四大临港产业区

  东营临港产业区域位于东营市东北部和东部临海、临港区内,主要为国有荒滩盐碱地,起步区约1000多平方公里,重点建设化工、电力、临港产业、物流等产业集聚区,打造区域内重要的化工产业基地、电力供应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区域物流中心和产品集散中心。

  滨州临港产业区域位于滨州市北部无棣、沾化、滨城区界内,起步区约700多平方公里,建成油盐化工、船舶制造、建材冶金、生态电源、生物制药、现代物流于一体的产业聚集区,环渤海区域性物流中心,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

  潍坊沿海开发区域位于潍坊城区北部与潍坊港之间,包括寒亭区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寿光市北部、昌邑市北部,起步区约800平方公里,建成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工生产基地、出口创汇基地和农药化工生产基地,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工业示范区。

  莱州临港产业区域位于金城、三山岛至莱州银海化工园区之间,规划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建成电力、冶金、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机械加工、滨海旅游、高技术生物育种、物流等产业聚集区。

  一带,即北部沿海经济带。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突出高效生态的特点,依托港口和交通干线,以四大临港产业区为支撑,以“三类园区”为节点,加快打造“三大基地”,构筑北部沿海经济隆起带。

  “三类园区”。园区是产业聚集、企业集中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吸引外资的重要窗口。根据区位、资源、产业特色和发展潜力等条件,重点规划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指市县所属省级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成为带动全区加快发展的主体园区。特色工业园区,以省级工业园区为主体,依托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强化产业分工和配套协作,形成一批重化工业、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以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为方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发展优质商品粮棉、蔬菜、花卉、桑蚕生产、冬枣种植、农区饲养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建成集生态、观光、安全于一体的综合性高效生态示范区。“三大基地”。即建成全省的生态产业基地、新能源基地和全国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生态产业基地,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开发和引进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统筹规划石油生产、加工和储备,扩大石油化工规模;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条,形成生态工业集群。发展具有突出优势和生态适应性的高效优质农产品,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突出港口优势,发展临港物流;突出黄河入海口、湿地等生态特色,发展休闲度假观光生态旅游。新能源基地,充分发挥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实施新能源应用示范工程,积极推进产业化开发利用,搞好农村沼气推广工程。循环经济示范基地,针对该区域重化工产业比重较大的实际,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放大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示范效应,推广低消耗、零排放、可循环的生产模式,加快构筑循环经济体系。

  (二)主体功能区。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着眼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高效与生态相统一、发展和保护相一致、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原则,结合自然资源的组合特点,区域发展规划按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三类功能区规划。

  1.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四大临港产业区和各类开发区,距海岸线10公里以外的成片荒滩盐碱地。以港口和铁路交通干线等为依托,以大型化工基地、能源基地、物流基地为重点,着力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

  2.限制开发区域。主要指沿海岸线开发带的浅海滩涂、盐碱地,以及高效生态农业区等。浅海滩涂区,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环保要求较高的实际,适度发展养殖业,有序发展原盐业,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合理开发滩海油田、风能和海水淡化,严禁发展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业,限制设立海洋倾废区。高效生态农业区,依托区域资源和龙头企业,努力调整种养殖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观光、安全农业,着力培养具有突出优势和生态适应性的优质名牌农产品。

  3.禁止开发区域。主要指农业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和生态自然保护区等。农业保护区,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耕地面积,着力发展特色农业,严禁其他产业挤占农业用地。水源地保护区,高度重视河流源头、沿岸水源涵养和库区保护,严禁发展高污染产业,限制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生态自然保护区(带),包括东营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岸线自然保护带、沿黄河和沿小清河自然生态保护带。东营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适度开发绿色食品和立体林业;海岸线自然保护带,搞好浅海护养,重点发展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绿色种植业、健康养殖业等;沿黄河和沿小清河自然生态保护带,加强人工造林,重点发展优质粮棉、畜牧、林果等高效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

  专栏5  重点湿地保护区

  1.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潍坊柽柳林湿地保护区

  4.淄博高青大芦湖湿地保护区

  (三)城镇和乡村建设。

  深入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市、沿海港口和产业园区为依托,以交通干线为主轴,形成大中小相配套、空间布局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城镇体系。以中心村为重点,以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优美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构建城乡统筹的乡村发展格局。

  扩大中心城市规模。按照建成最适宜于人类创业和居住城市的总体要求,着力提升东营和滨州区域中心城市形象,加快发展潍坊北部新城,促进资金、技术和人才集聚,增强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着眼于实现一体化发展,科学论证建设联通东营、滨州两市的黄河大桥,逐步形成组团式城市格局。到2010年,东营、滨州两市人口规模分别达到90万人和80万人。

  积极发展县级城镇。在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基础上,逐步强化县城建设,膨胀城市规模,配套建设道路、通信、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强教育、金融、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和支撑条件。到2010年,力争有10个县城人口达到20万人左右,提高其统筹城乡发展能力。

  集约发展小城镇。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要根据区位、人口和资源条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布局,强化产业支撑,加大道路、给排水、环境整治、垃圾处理、信息网络等公用设施和科技、教育、卫生等事业的投资力度,依托港口、大型企业、重点园区、交通要道、重要商品集散地、风景旅游点等,集约发展一批地域优势明显、集聚和辐射功能较强、特色鲜明的工业重镇和农村新社区。到2010年,力争10-20个小城镇人口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

  加强乡村建设。各级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要向农村倾斜,重点加大对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农田水利、教育、医疗卫生、能源、信息、文化、体育、气象服务网络等设施的投入。2008年完成中心村建设整体规划编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规划稳步实施。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程和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借鉴成功发展模式,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施以“三清四改四通五化”为重点的村镇容貌整治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沼气、秸秆发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完善农村电网。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主体作用。力争到2010年,重点城镇和园区周边农村实现农民居住社区化,90%以上行政村主要街道达到硬化、亮化、绿化和净化,30%以上农村建成环境友好、生活富裕、舒适的生态村。

  (四)县域经济。

  实行城市农村联动、三次产业联动、经济社会联动,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努力增加社会就业、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壮大综合实力,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围绕为“三农”服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坚持工业强县,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把潜在的自然优势转化为特色鲜明的发展优势。抓好现代流通体系、农村金融体系、文化旅游产业等关键环节,繁荣发展服务业。合理确定城镇功能定位,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商贸园区、居住小区,促使产业、企业、服务、居住相对集中。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市场机制,扩大简政放权,配套推进县域改革,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四、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配套完善的水利设施体系、快捷畅通的交通网络体系和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实现基础设施的率先突破,增强支撑保障能力。

  (一)水利设施建设。

  统筹规划防潮体系、引供水体系建设和黄河入海流路治理,构筑生态安全保护屏障,提高水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加强防潮堤建设。防潮堤坝是关系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安全保障线,必须作为改善投资环境的基础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坚持高标准建设、市场化运作,新建和改造加固并重,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新建和改造工程均按50年一遇防风暴潮和防震标准设计建设,关键岸段堤坝按100年一遇标准设计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发挥防潮减灾、交通旅游、国防安全、生态建设、滩涂增殖、产业开发等综合功能。到2010年,新建防潮堤400公里左右,改造加固350公里左右。高度重视黄河摆尾问题,科学论证,超前规划,留足备用入海流路。

  完善水利设施。坚持兴利除害相结合、开源节流并举,突出增加供水能力、提高用水效率,努力拦蓄地表水,充分利用黄河水,适时引调长江水,合理开采地下水,扩大海水和微咸水利用规模,实现各种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优化配置。加强河道拦蓄疏浚综合治理,实施一批重点河道治理工程,提高防洪除涝排碱供水能力。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新建一批平原水库,实施现有水库加固衬砌增容工程,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地下水库。加快构建以区内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动脉为骨架,以骨干河道为经纬,以水库和闸坝为节点,水系联网、多库串联、城乡一体、配套完善的水利工程网络。加强海水和微咸水利用技术研究,建设一批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工程,完善配套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工矿、企业、城镇生产生活用水直接使用海水。加快更新改造供水配水管网,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中水回用率。搞好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加大治黄力度,完善分洪、退洪设施,提高防洪减灾和利用洪水能力。鼓励支持发展水产业,推进水价形成机制、产权制度、水资源管理体制等改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水资源的引、蓄、调、用能力。到2010年,总供水能力达到35亿立方米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中水回用率达到60%以上。

  专栏6  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新建防潮堤 东营境内154公里,其中东营河北71.5公里、利北39公里、港城7公里、东营区15公里、广饶21.6公里;滨州境内132公里,其中无棣县75公里、沾化县57公里;潍坊境内92公里,其中潍坊港至羊口70公里、潍坊港至虞河入海口12公里、潍河至胶莱河入海口10公里;莱州南阳河口至刁龙嘴21.8公里。

  改造加固防潮堤 东营河口区雁滩19公里,滨州境内158公里,潍坊境内138公里,莱州境内30公里。

  平原水库新建利津利北、河口区羊栏河、无棣碣石山、阳信菅家洼、寿光双王城、庆云南侯、乐陵杨安镇、高青樊林等水库;实施东营神堂、滨州打渔张等水库衬砌增容工程,加固潍坊峡山、莱州临潼河、坎上等病险水库。增加调蓄能力4亿立方米。

  河道拦蓄 新建小岛河、挑河、神仙沟、潮河、预备河、弥河、潍河、白浪河、王河、北支新河等河道拦蓄工程,增加调蓄能力1.5亿立方米。

  河道综合治理 黄河治理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实施马颊河、漳卫河、小清河、白浪河、潍河等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弥河、秦口河、潮河、挑河、王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大型调水工程 区内南水北调干线及配套、西水东调干线工程。

  海水淡化 建设鲁北国家海水淡化示范项目,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等地实施一批海水淡化工程。

  农村饮水安全和自来水工程 “十一五”末,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建设东营王庄、麻湾、宫家,滨州韩墩、小开河、打渔张、刘春家、马扎子等引黄灌区;实施峡山水库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一批田间节水灌溉工程。

  云水资源开发利用 建设东营生态农业、蓄水型人工增雨防雹示范基地和滨州小型无人驾驶飞机增雨示范基地。

  (二)交通网络建设。

  按照区域一体化规划和适度超前建设的原则,以依托交通干线对接促进经济对接为目标,重点打通北连京津冀,南贯济南都市圈和河南省,东接半岛城市群等陆上通道,连接东北亚、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海上通道,扩大经济腹地。优先发展铁路和港口,稳步发展公路,适度发展机场,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

  港口。重点建设东营、莱州、滨州、潍坊四个港口,以促进临港物流和临港工业发展为目标,以提升综合功能和扩大吞吐能力为重点,充分重视建港地质条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搞好港口总体规划,积极稳妥地开工建设万吨级散杂货、多用途和液体化工等泊位。加强区域港口整合,明确分工和功能定位,搞好与天津、大连等大港的合作对接。加强港口与铁路、公路的连接,构建港口快速集疏运体系,以鲁西北地区为主体,努力拓展济南周边地区、河南东部、河北南部、山西中南部等内陆腹地。加快建设连接黄骅港的渤海大桥,缩短对接天津滨海新区的通道。

  铁路。以配套港口发展、完善运输网络、提高综合运输能力为目标,重点建设黄骅至大家洼、德州至龙口和滨州至济南铁路,加强现有铁路扩能改造,形成横贯三角洲全区,对接周边区域的T字型铁路运输通道,加快完善区内路网结构。

  公路。围绕区域交通一体化、中心城市连接、疏展对接通道,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和普通路网升级改造,最终形成“一环、三横、三纵”的路网框架。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2010年实现行政村通柏油路。

  航空。合理规划机场规模,努力增加航线和班次,提高机型档次,建成区域性支线机场,加快发展通用航空。

  到2010年,新增铁路营业里程400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8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50公里;港口吞吐量达到4000万吨。机场客运量力争达到60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8倍。

  专栏7  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铁路 建设黄骅-滨州-东营-寿光-大家洼、德州-滨州-东营-龙口、济南至滨州铁路,博兴兴福东到广饶华泰等铁路,扩能改造淄东、益羊铁路和滨州至港口铁路、张东铁路,建设港口铁路、物流园区和企业铁路专用线。

  港口 滨州港疏浚治理3000吨级套尔河航道,开工建设万吨级多用途和散杂货等泊位码头;东营港在建设好2个3万吨级多用途泊位的基础上,争取开工建设5万吨级液体化工品泊位;潍坊港开工建设万吨级散杂货和多用途泊位;莱州港在建成3个2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的基础上,开工建设3个2万吨级散杂货泊位。

  公路 建设国家高速公路长春至深圳线辛集(鲁冀界)至大高段,荣成至乌海线新河至辛庄子至邓王段;滨州至德州高速与全省四条东西横线、一条环线路网相连,潍坊至日照高速、济南至乐陵高速与全省八条路网相连;积极推进渤海大桥、套尔河大桥建设。

  机场 按4D级标准扩建东营机场,做好潍坊机场异地迁建的前期工作,规划建设好滨州大高机场。

  专栏8  一环三横三纵公路网

  一环 环海高速公路。

  三横 庆云-无棣-沾化-垦利-河口;乐陵-阳信-滨州-利津-东营-莱州;乐陵-惠民-高青-博兴-广饶-寿光-寒亭-昌邑-莱州。

  三纵 乐陵-庆云-滨州-博兴;沾化-垦利-广饶;河口-垦利-东营-寿光。

  (三)能源建设。

  大力发展石油产业,优化发展电力,积极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多渠道、多途径增加能源供给,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重点发展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环保型燃煤电站,稳步推进生态电厂建设,规范发展热电和综合利用电厂,不得建设30万千瓦及以下常规燃煤电站。加强城乡电网改造,加快技术升级步伐。做好风能、太阳能资源精细化普查和开发利用前期评估,鼓励支持在滩涂和浅海建设风力发电站,实施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地热能应用示范工程和农村沼气推广工程,加快建设新能源生产基地。2010年,区内新增火电装机500万千瓦以上,风力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等能力达到180万千瓦左右,新增地热供暖面积300万平方米,新能源应用比例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以上。

  专栏9  能源建设重点

  火电 重点建设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环保型电站。

  新能源 依托鲁能、华电、国华、大唐、华能、鲁北化工等大型企业发展风电;支持垦利、无棣、高青等县域秸秆发电项目,建设生物质能发电基地;实施太阳能和地热能应用示范工程。

  生态电厂示范工程 加快建设鲁北化工集团2×30万千瓦大型生态电厂项目,稳步推进生态电厂扩容。

  电网 建设北部沿海500千伏输电通道。

  石油 力争每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亿吨以上,确保原油产量稳定在2600万吨左右,争取油气当量重上3000万吨。积极争取建设东营千万吨国家级石油储备基地。

  五、产业基地建设

  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以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为目标,以主体功能区划为依据,加快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促进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和竞争优势,实现高起点跨跃发展。

  (一)现代农业。

  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绿色农业基地、健康养殖基地和生态林业基地,形成全省重要的现代农业经济区。一是加快建设规模化优势产业带,依托资源优势和龙头企业,实施引进、试验、示范、繁育与推广工程,推广立体高效农业、生物质能多层次利用和多能互补等技术,积极发展耐碱旱、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连片规模开发、集约高效发展,尽快形成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格局。二是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发挥濒临日韩优势,实施“绿卡行动计划”,建立农产品出口预警系统,加强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质量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抓好动植物防疫体系,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无公害林果区和绿色有机蔬菜区建设,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三是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注重开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健康养殖业、园艺业、乡村旅游业等各种物质、非物质产品和产业,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四是支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技术改造、改制重组等途径,依托农业产业化基地,按照系列化、品牌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形成畜牧、水产、蔬菜、林果和粮棉加工等五大龙头企业集群。积极支持和发展产业协会、技术协会、营销协会等新型经济组织,带动规模农户和基地发展。五是增强科技支撑,集中力量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重点研发50项重大科技课题。加大对公益性技术推广的投入,重点推广50项先进实用技术。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示范作用,建设10个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培育科技大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到2010年,优质粮棉生产基地总量达到700万亩,其中开发荒碱地新增1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提升新增100万亩;全区粮食总产达到540万吨,棉花30万吨,畜产品320万吨,水产品185万吨,林果195万吨,建成全省重要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出口基地。

  专栏10  现代农业重点工程

  种植业基地 打造蔬菜、冬枣和小枣良种引进-工厂化育苗-种植-加工-保鲜-销售(出口)产业链,建设优质粮棉、绿色有机蔬菜、特色果品生产基地,饲草、桑蚕、芦苇、速生林等经济林草基地。

  畜牧业基地 规划建设一批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打造饲草种植—饲料加工-畜禽养殖-奶业-屠宰加工-冷藏-销售产业链,建设一批特色健康养殖基地。

  水产养殖加工基地 培育和引进高产、优质、高抗逆的海淡水养殖新品种,建设良种场及区域育种中心,打造珍稀水产品养殖-加工-冷藏-销售产业链,形成生态健康养殖基地。

  种养业良种工程 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农作物改良中心、良种繁育基地、畜禽水产原良种场、水产遗传育种中心、种质资源场和区域性检测中心等。

  粮食精深加工 发展淀粉糖、赖氨酸、大豆分离蛋白、大豆低聚糖等系列产品。

  果蔬加工 发展冬枣、小枣和蔬菜深加工系列产品。

  畜禽加工 开发肉禽深加工系列产品,延伸乳品产业链。

  动物防疫体系 建设和完善区域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检疫监督、兽药质量监察及残留监控、防疫技术职称、防御物质保障六大系统。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建设区域性农产品质检中心和县级农产品检测站。

  (二)现代加工制造业。

  围绕对接天津滨海新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济南城市圈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承接日韩产业转移,以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为目标,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以产业集群化、基地化发展为方向,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利用节能降耗和环保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先导产业、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的支柱产业、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到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40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

  1.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是支撑和引领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重要力量。立足优势领域,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重点,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组织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加快形成一批高成长、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

  电子信息产业。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促进产业规模快速膨胀,推进信息产业集群式发展,增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能力。加快构筑全覆盖、大容量、高效率的信息网络体系。

  专栏11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

  激光电子产品 发展激光头、光驱动器、DVD光盘、激光打印机、专用控制芯片等。

  新型元器件和高性能电子元器件 发展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器、光电器件、敏感元器件、新型表面贴装等元器件。网络和通信产品 发展机顶盒、智能终端、安全监控、送受话器、智能收费仪器、计算机外设、射频识别等产品。

  软件和集成电路 加快芯片制造和应用软件开发,发展集成电路和汽车电子产品。  生物产业。发挥区内生物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实施产业化专项工程,突出发展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加快产业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夯实加速发展的技术支撑。

  专栏12  生物产业发展重点

  生物农业 培育牛羊、小麦、玉米、优质牧草及海产品优良品种,建设中国(莱州、寿光)种谷;科学开发速生杨、光叶楮、苜蓿、野生大豆等耐盐碱转基因植物新品种;推进良种产业化。

  生物制药 开发蜂胶疫苗、硫酸皮肤素、环磷酸腺苷(CAMP)、β-葡聚糖冻干粉针制剂等生物药物;开发治疗肿瘤、心脑血管、老年病等新型高效药物;建设中药种植GAP、生产过程GMP标准化体系。

  生物能源和生物制造 推广种植甜高粱,开发生产燃料乙醇,形成50万吨以上生产规模。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推广应用现代发酵工程技术,开发多功能保健食品。

  新材料产业。围绕信息、重大装备、新能源、环保等产业发展的需求,建立和完善新材料创新体系,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重点发展热超导材料、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和环保新材料,促进产业集聚,加快打造新材料生产基地。

  专栏13  新材料发展重点

  热超导材料 发展工业换热用电力电子模组、工业余热回收设备、热管式太阳能三大类产品。

  电子新材料 发展大规格硅单晶、镓基化合物单导体材料、有机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开发钒酸钇、钨酸铅、大尺寸磷酸二氢钾等激光晶体制品,实现彩管导电涂料等规模化生产。

  新能源材料 扩大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规模,发展汽车用锂离子、镍氢等高功率动力电池,研究开发燃料电池及新型储能材料,建设绿色电池产业基地。

  环保新材料 发展新型膜材料、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新型可降解环保材料和水处理药剂。

  其他新材料 开发新型活塞复合材料、纳米粉末冶金等新材料。

  2.优化发展重化工业。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以大型化、集约化、基地化、精细化为方向,以重大项目为龙头,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严格环保准入,强化可研论证,改进技术工艺,壮大循环经济,着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延伸拉长石油化工和盐化工产业链,促进两大产业有机结合,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重化工生产基地。加强与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大企业集团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规模经济,到2010年石化产业销售收入2000亿元左右。科学合理开发和高效综合利用海水、地下卤水和岩盐资源,提升加工层次,形成深加工系列,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推广鲁北化工、海化集团等循环发展模式,加快传统化工向低排放、可循环、高加工度产业转变。依托临海经济园区,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生态化工园区,鼓励现有企业向园区迁移,新建项目必须在园区布局,实现集聚生产、集中治污、集约发展。

  专栏14  化工发展重点

  石油化工 重点发展树脂、橡胶、化纤原料和下游产品,形成聚酯化纤、聚烯烃、炭黑轮胎和丙烯涂料四大产业链。争取规划建设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项目。

  盐化工 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烧碱、纯碱;发展有机氯产品;综合利用海水、苦卤资源,开发溴、镁、钾系列产品。建设一批百万吨级浓海水制盐、万吨级海水提钾提溴产业化项目,建设东营大型钛白粉项目,综合开发莱州银海化工区。

  3.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产品链长、带动力强,是提高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量。要用足用好国家优惠政策,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着力提高研发系统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系统集成和关键总成技术整体水平,壮大产业规模,培育优势品牌,形成富有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体系。

  汽车零部件,依托骨干企业和品牌优势,加强与京津和省内整车生产企业的协作配套,努力提高优势产品的技术水平,积极开发系列化新产品,壮大企业规模,发展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飞机及零部件,依托滨澳钻石飞机制造、美国恩斯特龙直升机制造以及飞机拆解和改装项目,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新型合金铝,加快发展飞机配套产品,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带动提高精密制造业水平。造修船,坚持走“专、精、特”道路,加强船型开发、船舶设计技术研究,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造船集成系统技术,开发生产中小型特色船舶,建设专用船舶、渔船制造和维修基地。石油和纺织装备,依托骨干企业,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相结合,重点发展石油石化设备,开发生产系列配套产品,培植壮大石油机械行业,把东营打造成为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以现代化成套高效棉纺设备和机电一体化剑杆织机为重点,加强关键装备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提高纺织行业装备和技术水平。

  专栏15  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

  汽车零部件 提高刹车片、子午胎、汽车轮毂、活塞、轴瓦等产品档次,开发抗冲击底盘、输油管等产品。推进潍柴年产5.2万台欧Ⅲ柴油机、30万台轿车发动机、10万台重型发动机、2万台高档大型发动机系列项目。

  飞机及零部件 推进通用航空飞行器及发动机项目,带动机械零部件、集装箱、橡胶制品、电子、电气、复合材料等配套产品。

  石油装备 发展钻机、磁悬浮抽油机、通井机、钻井平台等石油机械及油气集输设备和油田专用汽车。

  造修船 提高船用主辅机系统、航行、机舱和装卸自动化系统档次,建设渔船、专用船舶制造和维修基地。

  农用车 推进潍坊经济型卡车、三轮运输车、工程车等项目建设,形成年产100万辆生产能力。

  环保设备制造业 发展风力发电、电厂脱硫、海水淡化等设备。

  其他 发展工程机械、燃气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机电一体化产品、特种电缆、体育装备器材等。

  4.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区域内纺织服装和造纸比较优势较大,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生产基地。要抓住技术装备更新、工艺革新、产品创新三大关键,加快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步伐,大力培育知名品牌,提升发展层次。

  纺织服装。在扩大规模的同时,重点提升行业档次,发展自主品牌。发展高技术、高性能、差别化、绿色环保纤维和再生纤维,开发生产仿麻、仿丝、仿真等新型功能材料。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提高印染后整理水平,加快向产品系列化、高档化、艺术化的精深加工转变,促进棉纺、化纤、织布、印染、家纺、服装配套发展,形成整体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造纸。把调整原料结构、产品结构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技术装备改造和行业战略重组,坚决淘汰10万吨以下小型草浆纸厂。加强用材林基地建设,实施林浆纸一体化工程。推广芦苇-造纸—废水改良盐碱荒地-芦苇的循环模式,规模发展苇浆纸一体化,大力发展生态造纸。扩大高档产品生产规模,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水、低附加值传统产品。

  (三)现代服务业。

  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繁荣发展服务业的各项政策,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创新发展思路,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拓宽领域、扩大规模、增强功能、规范市场,开创服务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左右。

  1.现代物流业。围绕改善投资环境,服务开发建设,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快构筑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依托临港园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交通枢纽、产业集聚区和货物集散地,加快构建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两大平台,突出发展临港物流,统筹规划物流园区,配套搞好集散、中转、存储和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社会化的物流配送系统。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投资落户,引导物流企业向规范化、集团化和国际化发展。积极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提高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建立与国际对接的物流网络和信息平台。引导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推进交通运输业、仓储业整合发展,拓展物流市场,形成面向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专栏16  现代物流业发展重点

  东营 临港物流园区,依托东营港,建设以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产品、集装箱、散杂货等为主的综合型园区;环渤海物流园区,依托黄东大铁路东营编组站和东青高速公路,建设以煤炭、钢材、石化产品等为主的园区;东营南物流园区,依托广饶和大王开发区,建设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园区;依托广利港,建设建材、生活日用品、零散集装箱运输集散地;依托中心渔港和水产批发市场,加快建设环渤海地区最大的渔业集散基地。

  滨州 依托滨博高速公路和开发区,建设纺织、机械企业原料及产成品存储、中转、配送和海关等配套的综合型西城物流园区;依托火车站货运中心,建设以钢材、煤炭、石油、化工产品、建材为主的东城物流园区;依托滨州港,建设以煤炭、石油、原盐、化工产品、建材、水产品为主的临港物流园区;依托大高通用航空城,建设鲁北航空物流中心。

  潍坊 依托潍坊港和沿海产业区,建设海洋化工和散杂货物集散、中转、配送等为主的临港物流基地;建设集蔬菜交易、农产品加工配送、生产资料交易、农作物种子交易于一体的寿光农副产品物流园;依托寿光市中心渔港,建设环渤海地区最大的水产批发市场;发挥潍坊机场全国EMS集散中心的优势,建设全国性航空物流中心。

  莱州 加强与中化工合作,建设液体化工物流基地;争取建设环渤海重要粮食物流基地;建设散杂货物流基地。

  庆云 建设区域性小商品集散基地和物流园区。

  2.生态旅游业。突出“神奇黄河口、生态大观园、梦幻石油城、武圣故里、世界风筝之都、循环经济典范”的主题,按照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的要求,合理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资源整合和市场深度开发,着力打造沿黄河生态旅游品牌,积极发展文化民俗会展旅游,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加快发展红色旅游,高起点规划建设健身、度假、休闲等配套设施,构筑内涵丰富、特色突出、网络配套、服务完善的生态旅游体系。重点开发“两区十大重点旅游产品”,成为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支柱产业。

  专栏17  两个旅游区、十大旅游重点产品

  黄河入海口旅游区 突出黄河入海奇观和原始湿地自然风光,以观海栈桥、天鹅湖温泉度假区和滨海旅游区为重点,开发黄河口入海奇观、漂流、狩猎、骑马、观鸟、科考、温泉等观光与探险旅游项目,打造“新奇野美特”休闲度假观光生态旅游区。

  民俗旅游区 以潍坊国际风筝会为龙头,完善寒亭杨家埠民俗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具有黄河文化、乡村与农耕文化、生态农业文化特色的民俗旅游区。

  (1)生态农业旅游 发挥农业与旅游的叠加效应,开发生态农业与观光、休闲、度假、康体、科普等密切结合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发展“上粮棉下渔、上林草下渔”立体生态农业、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沾化冬枣、阳信鸭梨、无棣和乐陵万亩枣园等农业观光旅游,完善提升寿光生态农业旅游。

  (2)生态工业旅游 按照国家工业旅游标准,开发胜利油田观光采风,鲁北化工、海化、铁雄集团等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生态工业园旅游。

  (3)生态观光旅游 依托黄河百里绿色生态长廊、艾里湖等,开发湿地生态和黄河生态文化观光旅游;开发东营、滨州城市生态旅游。

  (4)文化旅游 建设孙子兵法城和孙子故园,开发孙子修学旅游,并融入山水圣人旅游带;建设黄河口和石油文化展示区;发展寿光蔬菜文化旅游;复建东海神庙等传统建筑,开发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魏氏庄园、吕剧之乡、道教书法圣地、海岛金山寺等特色旅游。

  (5)会展旅游 依托国际风筝会、国际蔬菜博览会、通用航空博览会、国际家纺博览会、国际太阳能年会、国际石材博览会、黄河文化创意博览会等会展品牌,促进旅游与经济文化高度融合。

  (6)休闲度假旅游 依托观海栈桥和莱州黄金海岸,发展滨海度假旅游;以天鹅湖温泉度假区为龙头,依托地热资源,发展温泉度假旅游。

  (7)体育健身旅游 规划建设赛马和狩猎场,开展骑马、狩猎旅游;以大高通用航空城为依托,开展游历黄河及入海口等空中游;依托山东国际汽车设赛中心,承接国内外赛事,开展赛车手培训。建设规范的赛马、狩猎、航空和汽车俱乐部。

  (8)海上旅游 积极开发海上观光游乐项目;发展休闲渔业,开发参与性渔业旅游活动。

  (9)海洋古贝壳自然遗迹旅游 依托无棣古贝壳堤,建设古海岸贝壳自然博物馆。

  (10)红色旅游 以渤海革命老区为重点,建设恢复旧址,维护好宋哲元纪念馆、陈少敏纪念馆等景点,开发与自然、文化相结合的红色旅游产品。

  3.金融保险和商务服务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融资能力和招商配套服务水平。金融业,依托城市商业银行,加快改革重组,鼓励社会资本参股入股,不断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加强与省内外、国外金融机构的合作,创造条件争取全国性股份商业银行在区内中心城市开设分支机构;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充分发挥农发行和农业银行的作用,逐步把农村信用社建成社区性金融服务组织;积极争取发展区域性证券公司,大力支持企业上市,提高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丰富保险服务品种,拓展大众保险市场。加快发展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建立国家支持的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体系。商务服务业,规范发展法律服务和经济鉴证类服务业,积极发展项目策划、财务顾问、并购重组、发行证券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业,支持发展市场调查、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资信服务等咨询服务业,鼓励发展专业化的工业设计。

  4.商贸餐饮、社区服务、房地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经营方式,拓展发展领域,扩大消费性服务业规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商贸餐饮,积极发展各种专卖店、大卖场、便利店、连锁店,培育壮大产地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发展专业特色市场,改造提升供销系统农资、日用品、农产品等骨干商品经营网络。积极发展各具特色、健康美食、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餐饮业,鼓励有条件的餐饮企业实行连锁经营。社区服务,在陪护、养老、保健、清洁、代购、洗染熨烫、维修、美容、喜庆、殡葬、社区医疗等行业,加快培育专业性与综合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服务。房地产业,加大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增加主要面对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供应。适应消费加快升级的需求,积极拓展教育培训、汽车服务、体育健身、家居装饰、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等服务业新领域。

  六、海洋产业基地建设

  要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把发展海洋经济摆到带动黄河三角洲加快开发建设全局的战略地位,加快形成陆海联动发展的新局面。牢固树立生态海洋、和谐海洋发展理念,坚持陆海统筹、以港兴区、港区联动,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突出港口建设、腹地开拓、结构调整和环境资源保护四个重点,强化临港经济的龙头地位,大力发展临海工业、港口物流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加速膨胀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构筑规模大、素质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经济体系,使之成为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要支撑。到201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左右。

  港口经济。强化港口经济的龙头地位,统筹规划港口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港口运输体系。根据港口功能定位,规划建设一批临港临海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集中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发展一批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高的特色产业和产品,提高四大临港经济区的产业聚集度和带动能力,成为全省重要的临港工业基地,形成临港物流和临港工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要密切跟踪世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趋势,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立足优势领域,充分发挥海洋科技综合优势,加快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化工、海洋工程材料、环保技术及装备、海水综合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培育一批高成长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带动海洋经济科技进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海洋渔业。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水产增殖、健康养殖、水产加工制造、远洋渔业和休闲渔业,构建新型渔业产业体系。组织实施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加大水域环境管理与治理力度,有效恢复渔业生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按照“生态、健康、循环、集约”的原则,加快浅海滩涂和沿黄盐碱涝洼地规模化生态型开发,培育对虾、卤虫、贝类、梭子蟹、毛蟹等优势特色水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大海参、海水鱼等名优品种养殖规模。推进贝类、沙蚕、螺旋藻等养殖产品的精深加工,培育冯家虾皮、王尔庄海蜇等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环渤海地区最大的水产品物流贸易中心。建立完善水产品质量检测认证体系建设,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培育莱州湾梭子蟹、渤海文蛤、黄河口鳖等地域品牌产品,提升水产品核心竞争力。加快新品种选育、滩涂和盐碱涝地生态型养殖及渔业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渔业科技含量。积极推进中心渔港和国家一、二级重点渔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渔港经济区,带动渔区小城镇建设和渔业二、三产业发展。

  海洋化工业。充分发挥海洋油气和盐卤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大型化、集约化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海洋油气、盐卤资源深加工和盐精细化工,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化工生产基地。东营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潍坊、滨州重点发展盐化工。

  加快开发海水资源、海洋油气和矿产资源,发展海岛特色经济,拓展发展空间,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全面推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保护潮间带重要净化区,鱼、虾、蟹、参、鳖繁殖地和食用甲壳来源地,生物多样性栖息地的生态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和海洋生态建设,维护健康协调的海洋系统,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专栏18  海洋渔业发展四大工程

  渔业资源修复与保护工程 采用生物和工程措施,保护和恢复近海滩涂主要经济生物资源。每年增殖放流对虾、海蜇、梭子蟹等主要水产苗种10亿尾(粒)以上,选划6处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和15处渔业资源保护区。

  规模化生态鱼塘整理工程 积极推进滩涂及盐碱涝洼地渔业规模化开发,建设黄河口大闸蟹、海参养殖基地,“十一五”期间新增生态型标准化养殖池塘90万亩,改造整理60万亩。

  莱州湾、黄河口生态环境整治工程 建立区域近海渔业污染、赤潮、风暴潮、灾害气旋和溢油等灾害的预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大莱州湾污染防治及黄河口湿地生态修复力度,重建和修复受损水域生态,合理开发海岸带和河口区资源。

  渔港建设工程 重点建设东营中心渔港、羊口中心渔港两处国家中心渔港和莱州三山岛、昌邑下营、东营广利、沾化渔港等四处国家一级渔港,带动水产加工出口、海洋药物制造和水产物流业等发展。

  七、生态环境建设

  贯彻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规划建设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实验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支持资源循环利用,深入推进“点、线、面”循环经济综合试点,加快构筑循环经济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在企业层面上,支持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鲁北化工、山东海化加快发展,实施重点企业示范工程,实现“资源—废料—原料”多次利用的良性循环,放大示范带动作用,发展一批新型环保企业。在行业层面上,加强高效能、零排放、可循环技术研发,推广循环生产模式,加快化工、电力、建材、轻工等行业技术改造,构筑行业生态产业链。在全社会层面上,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复合立体、动植物共生等效益较高、良性循环的先进模式,推进秸秆、农膜、禽畜粪便等循环利用;推广海化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经验,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循环经济试点,建设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构筑环境友好型产业群;科学布局城市供水、供热、供气、交通和绿化,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加工、利用,提高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建设生态城市。培植环保品牌,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专栏19  节能重点工程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节能重点工程 发展热电联产和热电冷联产;实施电力、交通运输等节油工程,发展燃料乙醇等石油替代品;在石化企业实施系统能量优化,综合能耗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推行节能建筑材料;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住宅中推广高效节能照明及节水系统。

  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扩大鲁北化工、海化集团、华泰集团、晨鸣集团、西王集团、铁雄集团、华誉集团、正和集团、垦利石化等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效应;建设10个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

  循环经济示范模式 磷铵-硫酸-水泥联产、海水一水多用、盐碱电联产、造纸-污水-芦苇湿地-造纸原料等。

  (二)科学和集约利用资源。

  以科学合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为目标,以节地、节水、节能和节材为重点,实现资源集约化开发利用。一是节约用地。要强化功能区划规划管理,严格保护耕地,重点开发荒滩盐碱地,有效保护湿地,推动集约化利用、规模化经营,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规划用于建设用地的荒滩盐碱地,必须成片开发、集中开发,防止乱占滥用、无序开发。不符合产业政策和主体功能定位的项目,要严把土地闸门。合理引导农村节约集约用地,继续实施以基本农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撂荒地复垦、盐碱涝洼地综合治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综合开发,采取上粮(棉、林、草)下渔和深沟条田、暗管排碱等模式,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土地综合效益。二是节约用水。严格水资源管理,努力建设节水型经济区,强制高耗水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严禁新上高耗水项目;积极推广农业旱作技术,建设节水灌溉示范区,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大城市节水力度,强制推行节水设备和器具,推广再生水利用,加快节水型城市、节水型企业(单位)创建步伐;加大云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和地面蓄水能力,扩大海水和微咸水利用规模。到2010年,节水约3亿立方米。三是节约能源。优化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高度重视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力度,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突出抓好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节能,实现结构性节能;加大节能技术研发和推广,实现技术节能;加强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实现管理节能。把能源消耗降低指标,作为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四是节约材料。加强重点行业物耗管理,大力推广节材技术和工艺,鼓励使用再生材料和新型环保材料,推广应用替代材料。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增强后备资源保障。严格开发资格认证和许可管理,在维护生态、专家论证、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合理开发特色资源。

  (三)强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根据区域内重化工业比重偏高的实际,要强化政策引导,严格环境执法和产业准入,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巩固提高“一控双达标”成果,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环境污染的趋势。

  加强污染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把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要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快环境科技创新,加强污染专项整治,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行严格的水污染达标排放,强化对主要河流、湖泊和海洋排污管制,坚决取缔饮用水源地的直接排污口,加大对重污染行业的治污力度,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根据处理污水的数量与质量给予支持,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淘汰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技术和设备,着力解决塑料、电力、化工、建材、铸造等行业的结构性污染,加大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和汽车尾气防治力度。加快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到2010年,危险废物、废弃放射源安全收置处置率分别达到95%以上和100%;加强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垃圾处理费征收力度,实行村收集、镇运转、市(县)集中处理的流程模式,实现城乡垃圾处理设施的共建共享。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完善水权、排污权等交易制度。力争到2010年,近岸海域水质功能区达标率达到9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60%以上的水体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达98%,其中设区的市达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6%.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超过328天;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实施保护治理自然生态工程。加强对库区、湿地、草地,重要水源地和涵养区,以及近海岛屿、滩涂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强化水土流失、矿区地面塌陷、落地油污染、海沙开采、海(咸)水入侵等生态脆弱区和退化区的综合治理,加强海上石油污染监测和事故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对水源地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黄河入海口,严格限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加强植树造林,改良天然草场,稳定生态系统结构,巩固提高蓄水调水、净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实施绿色通道、城乡绿化、农田林网、围村林建设等工程,在土地条件较差的盐碱地区,重点发展以刺槐、白蜡、柽柳等为主的防护林;在土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大力发展以枣梨为主的经济林和以杨柳为主的用材林,积极推行林经间作和枣粮间作,形成抵御风沙、改善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搞好城市绿化和城市水系整治,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建设优良人居生态环境。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到2010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部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东营、邹平基本建成生态市(县)。

  专栏20  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重点工程

  水污染治理 严格水功能区划标准,加强黄河、南水北调工程和小清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

  海(咸)水入侵治理 严格控制近海漏斗区地下水开采,涵养水源,修复与保护水生态系统。实施莱州水生态修复工程。

  大气治理 燃煤电厂全部安装脱硫装置,实现达标排放。

  防护林工程 实施农田林网、路域林网、水系林网“三网”合一绿化工程,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平原绿化。

  自然保护区建设 建设和完善一批自然保护区,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物种拯救工程。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建设黄河三角洲地质公园。

  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 建设和完善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基、空基、天基为一体的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工程。

  八、和谐新区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核心,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为目的,加快形成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明富足、生态环境友好的和谐新区。

  (一)大力发展科技事业。

  进一步完善产学研、政企银、油地校结合“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机制,采取理事会、股份制、会员制等形式,建设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中心环节,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的重点突破。发展一批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科技中介组织,加快发展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围绕高技术产业、制造业、高效生态农业、盐碱地改良、海洋开发、循环经济、服务业信息化等重点领域,加快实施一批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加快示范推广,强化技术支撑。

  (二)继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实行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着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积极发展高中段教育,2010年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以上。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建立健全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保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终身教育网络。到2010年,高等学校在校生约8万人,职业教育规模约10万人。

  (三)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塑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完善政策机制,推进精品工程建设。大力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开放和交流。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快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和健身场地,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服务,鼓励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活动场所对社会开放,到2010年,确保50%以上的行政村拥有中小型公共体育设施和娱乐健身场所。巩固提高优势特色体育项目,积极支持特色体育品牌发展。

  (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农村药品监督、供应和医疗服务监管网;建立城市对口支援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机制,积极开展城市医师支援农村活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利用各类资源,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基金,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看病难的问题。

  (五)增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建立城乡、园区、油地统筹的人力资源市场,落实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实施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力争城镇新增劳动力、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都能得到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建立企业工资收入正常增长机制。增加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共同富裕。以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发展社会医疗救助。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到2010年,新增城镇就业约60万人,力争城镇所有从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五年培训农民200万人,转移100万人,探索建立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贴为辅、政府予以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适龄农民参保率达到70%,确保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保障范围。

  (六)加快文明平安地区建设。

  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好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社会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防范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和社会风险的预警应对机制。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做好防洪、防潮、防地面沉降、抗震、气象等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坚持预防为主,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和事故隐患整改的力度,营造安全社会。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政治安定、社会稳定、法治公正、文明进步的平安新区。

  九、政策措施

  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关键是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机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要从土地利用、财税、投融资政策和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园区建设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改善发展条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创新组织协调机制,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务求实效。为加强组织领导,省里成立黄河三角洲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区域开发综合决策,统一部署重大事项,指导地区和部门协调行动,实行重大资源统一管理、重大设施统一规划、重大项目协调布局。探索建立有利于调动各地积极性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考核体系,建立市县政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行业协会、高层论坛等多种形式,加强政府、企业、行业间多层次的交流协作,形成优势互补、有效对接、共建共享的利益协调机制。切实打破行政区划束缚,建设共同市场,实现一体化发展。

  (二)创新市场化运作机制,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坚持运用市场化手段,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以无偿带有偿、以政府带社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大政府资金的支持力度,省预算内投资及专项资金、省基建基金都要向该区倾斜,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重点支持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环保及其他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探索设立支持区域开发建设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原材料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现代物流、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等优先发展。发挥政府信用和协调功能,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设立三角洲开发专门担保公司。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区内各级政府出资设立的担保机构和省级担保机构要优先提供贷款担保。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快项目市场化运作步伐,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部分领域,要加快BOT、TOT、资产证券化融资等项目融资方式的运用,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融资机制。“十一五”期间规划投资15000亿元左右,约占全省20%.

  (三)创新财税运作机制,实行重点倾斜扶持政策。

  在现行财政体制不变、转移支付基数不减、调资补助不减、中央补助配套不减的前提下,对黄河三角洲地区达不到县级最低财力(支出)保障线的财政困难县,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切实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对2007年已到期的30个欠发达县上缴省级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比上年增长部分全额返还政策,允许黄河三角洲地区从2008年起继续执行3年,并将范围扩大到区内所有财政困难县。返还资金由各地建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等。对该区符合西部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贴息资金扶持范围的地区,在安排贷款贴息时优先给予支持。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大力支持黄河三角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对区内新建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和管理权限,减免有关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支持东营、滨州、莱州经济开发区和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争取批准列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配合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建设出口加工区;积极争取在该区设立保税物流园区,努力做好前期工作,争取该区域列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区,东营列为国家土地管理改革试点、资源型转型试点、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城市,争取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四)创新土地管理体制,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要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后发优势,用好国家鼓励荒地开发的政策,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功能区划,各类土地资源要按规划集中开发,科学管理,总体规划确定前国有土地不得转让。强化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凡占用农业用地指标的,要按照占补平衡的要求实行“占一补一”。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创新土地管理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强当地政府对土地供应的调控能力。对区域内因长期受海水侵蚀、土壤积盐滞化、质量下降严重而导致农作物产量低、效益差的农用土地重新进行测定评估,调整土地使用规划。积极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依法规范土地市场秩序,提高土地配置的市场化水平。通过土地置换等形式,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和高效利用。强化新增用地的前置控制和事后监督,禁止城镇和各类开发区无序扩张,确保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模大、链条长的项目,优先在黄河三角洲布局建设。借鉴天津滨海新区、辽东半岛等地的做法,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自愿组合、滚动发展”的原则,加快建立“飞地”制度,鼓励东营、滨州、潍坊、莱州等有条件的市、县,在其区域内确定若干平方公里设立“飞地”,面向省内外、国内外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到该区域进行土地成片开发。在“飞地”内设立的企业,增加值计算在投资市、县,地方财政收入与项目所在地协商按比例分享。

  (五)创新区域发展政策,支持重点区域率先突破。

  调整完善有关政策,促进合理开发、科学发展。财政政策,要增加对重点保护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投资政策,要支持重点开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优化调整区域、重点保护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政策,要引导优化调整区域发展特色产业,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的前提下,适当扩大重点开发区域建设用地供给,对重点保护区域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引导人口逐步自愿平稳有序转移。强化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对重点开发区域,要综合评价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等;对优化调整区域,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对重点保护区域,主要评价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规划衔接,市、县、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要以主体功能区定位为指导和依据,划定城镇区、工业区、耕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等具体功能区的“红线”,明确开发方向,把握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

  要把握好开发建设的时序和规模,抓住重点,先行突破,逐步辐射带动全局的开发建设。以四大临港经济区为主体,划定4400平方公里的率先突破区域,作为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积极借鉴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创新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加大扶持力度,给予土地、财税、基础设施投资倾斜、重大项目布局倾斜等优惠政策,建立完善的对外开放服务体系,建成科学高效开发的示范区、扩大开放的重要窗口、承接产业转移和对接的重要平台、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

  (六)创新人才培养和集聚机制,强化智力支持。

  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培养、引进和用好各类人才,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培养造就廉洁勤政、务实高效、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培养造就市场拓展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造就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领军人才队伍,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造就技术能手和乡村科技人员队伍等五支队伍。创造条件,积极引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充分利用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雄厚的科技力量,以及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扩大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实行弹性兼职等柔性人才政策,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实现人才协作与资源共享。

  (七)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扩大对外开放。

  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努力吸引国内外人才、技术和资金等要素流入,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快速扩张区。加强与半岛城市群、济南城市圈、京津冀、东北经济区和周边城市的合作与交流,主动策应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加强产业配套承接、劳务输出、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交流合作,实现错位发展。发挥整体优势,实行区域招商。采取政府与大企业集团联合出资的方式,设立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开发投资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努力创造适于客商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国家已批准各类开发区的作用,拓宽招商渠道,创新招商方式,广泛参与和专业高效相结合,在保证国家产业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对日韩、欧美及港台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特别是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对接。把招商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与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相结合,注重集聚效应,实行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在重点领域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积极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更多地引进高端产业、终端产品、环保节约型项目,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坚持引进技术、智力、管理与引进资金、项目并重,扩大先进适用技术、关键技术设备和相对短缺的资源性商品进口。积极引导对外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向研发、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延伸,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鼓励企业争创出口品牌,开辟出口新渠道,拓展市场空间。

  (八)创新规划实施机制,加快推进开发建设。

  突出规划的龙头带动作用,增强权威性、指导性和约束力,明确规划实施步骤,建立严格的规划落实机制。区内市、县级综合及专项规划要服从和服务于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总体规划。关键区域、重要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必须严格依照规划布局建设。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和分工,研究编制区域内水利、港口、新能源等专项规划。充分发挥年度计划在规划实施中的基础性作用,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年度。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明确各市、县(区)政府和相关单位责任,列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省开发领导小组牵头部门负责跟踪分析实施情况,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实行规划公示制度,公开实施信息,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的沟通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使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
鲁政发(2008)46号

中华第一财税网(又名 智董网)www.tax.org.cn ——全球优秀的中文财税(税务)网站,在这里可以系统、深入学财税实务!

打印本文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鼓励外商投资建设经营电力项目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下一条: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期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 

中华第一财税网(又名“智董网”),在这里可以系统、深入学财税实务!
【用户注册登录】 【返回总网首页】

成为中华第一财税网(又名“智董网”)年度会员,超越时空在线学习、随用随查,从此轻松搞掂一切财税事宜! 小投入大回报!特别推荐:税务会员 普通会员 金卡会员 钻石会员 更多...


申购指南
针对对象 ·目标企业
·小微企业
·个人客户
·中介机构
在线商城

·电子文档
·视频课程
·按次答疑
·会员资格

在线商城 ·社区权限
·网文按篇
·发布招聘
·发布求职
账户充值 ·文档视频
·网文咨询
·黄页求职
·社区会员
客户服务
·常见问答
·会员业务
·单项业务
·联系方式

中华第一财税网(又名“智董网”),在这里可以系统、深入学财税实务!全国级集团斥巨资、贺志东教授领衔名家团队、潜心研究20年,为您赋能!有用就是有道理:成果资料 财税课程 年度会员
 中华第一财税网(又名“智董网”)——全球优秀的中文财税(税务)网站,在这里可以系统、深入学财税实务!

关于我们 - 会员业务 - 单项业务 - 收费标准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市场部咨询电话:400-068-1291)

知识经济时代,全国财税人员全员学习、终生学习、在线学习平台,著名品牌、历史悠久的特大型财税行业垂直网站
全国级企业集团——智董集团旗下产业

Copyright © Since 1995 www.ta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粤ICP备1504593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备案: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477号

中华第一财税网微信
  


执行时间:304.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