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财税网

    针对对象 收费标准 会员业务 单项业务 成果资料 课程视频 公开课程 企业内训 税务顾问 税务答疑 税项咨询 税管诊断 实地税筹 联系方式

移动互联网可据自身偏好,每天访问中华第一财税网(又名“智董网”)移动端触屏版微信公众号(含服务号订阅号)、微博头条号抖音百家号支付宝生活号App,点击进入:1秒扫码

税务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发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农业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课题申报指南和组织课题申报的通知



 


::::★点击此处:成为中华第一财税网(又名“智董网”)企业年费会员,随时随地系统、深入掌握财税实务,从此轻松搞定一切财税事宜。立即加入,则立即领先与获益!★::::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发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农业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课题申报指南和组织课题申报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农业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已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根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农业部会同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了《“农业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课题申报指南》。现将《申报指南》印发给你们,请抓紧时间组织课题申报。
  
  联系人:
  
  农业部科教司 张振华 陈彦宾 电话:64193078/3022
  
  国家林业局科技司 杨振寅电话:84238700
  
  附件:《农业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课题申报指南》
  
  
农业部办公厅
  
  二○○六年十月十六日

  
  附件: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课题申报指南
  
  (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二○○六年十月)

  
  第一部分 申报须知
  
  一.项目组织部门和实施年限
  
  本项目由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实施。实施期为5年,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
  
  二.总体目标
  
  农业基因资源是农业科学及其产业的根本和基础,是实现农业持续和跨越式发展,维护国家粮食、生态安全和农村稳定的战略性资源。本项目以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为指导,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针对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等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关键功能新基因的发掘与利用滞后、突破性新种质缺乏、特有基因资源流失严重等问题,从国家科技发展总体布局出发,密切结合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以农业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为主攻方向,开展了我国特有农林动植物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构建、优异基因源分析和突破性新种质创造及农业基因资源安全评价保存评价技术体系构建等方面的联合攻关。通过项目实施,解决农业基因资源利用中的关键问题,为农业基础研究和动植物育种提供科技支撑。
  
  三.申报课题
  
  课题1:水稻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课题2:麦类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课题3:玉米、高粱、粟类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课题4:棉花、麻类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课题5:豆类、油料、糖料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课题6:园艺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课题7:林木、花卉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课题8:畜禽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评价利用研究;
  
  课题9:水产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评价利用研究;
  
  课题10:农作物基因资源安全保存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四.承担单位选择
  
  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公开申报、评审择优”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
  
  五.资金来源
  
  本项目国家拨款2800万元。
  
  六.申报资格和要求
  
  (一)申报单位的条件
  
  1. 具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和较强的技术优势;
  
  2. 拥有承担本项目研究任务的学科带头人和相对稳定的技术队伍,学科与梯队结构合理;
  
  3. 具有开展此项工作所必需的资源材料、仪器设备、科研设施条件及运行管理经验。
  
  (二)申请负责人的条件
  
  1.课题负责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有固定单位(不包括在站博士后),年龄不超过60周岁(截止到2006年10月),无不良科研行为,从事相关研究或技术开发五年以上。课题负责人用于本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国内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
  
  2.所有课题申请人均不得参与两项以上本项目课题的申报,且只能主持申报一项本项目课题。课题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主要申报人,对同一个课题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
  
  3.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事业单位(含研究机构)的专职管理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时间低于工作时间60%的均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
  
  (三)申报要求
  
  本项目要求以课题为单元进行申报。每份申报书要包含所申报课题的全部研究内容,并完成其所有技术经济指标。鼓励跨部门、跨单位、多学科联合申请,联合申报单位总数不得超过6个。
  
  经形式审查,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请书视为无效申请,不参与专家评审。
  
  七.申请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1.申请文件编写: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
  
  2.申请文件构成:
  
  (1)申请函
  
  (2)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
  
  (3)课题申报书
  
  (4)课题预算书
  
  (5)附件(申请单位承诺函、联合申请合作协议、配套经费承诺函)
  
  3.课题预算书须单独装订,与申报书一并提交。编制要求参照《关于2006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预算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财函[2006]12号)(见科技部网站www.most.gov.cn)。
  4.申报工作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申报单位必须根据《申报指南》要求参与申报活动。
  
  5.申报材料一式15份,要用A4纸、4号仿宋字体打印、双面印刷,统一采用羊皮纸(皮纹纸)封皮进行胶订,请勿用塑料封皮等其它装订方法。
  
  6.报送申请文件的截止日期:请各申报单位于2006年10月30日16点前,将申报文件(包括申报文件电子版)报送到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处,以签收时间为准,过时不再受理。受理单位对申报文件在邮寄过程中出现的遗失、延误或损坏不承担任何责任。
  
  联系人:林友华 张新明
  
  电话:010-6419509265085602
  
  传真:010-6508560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18号楼501室
  
  邮政编码:100026
  
  电子信箱:kjzxxmch@agri.gov.cn
  
  第二部分申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课题1:水稻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研究内容:
  
  1.水稻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构建:在“十五”攻关所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已通过表现型鉴定评价证明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虫、抗逆等特性且在水稻育种中有重要利用价值和前景的我国特有的水稻优异基因资源为研究对象,开展简单重复序列(SSR)等分子标记鉴定,构建“分子身份证”,并在DNA水平上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变异。
  
  2.水稻优异基因资源发掘:对从我国特有和优异的地方品种、遗传材料、突变体等种质中发掘的大粒、穗着粒密度(密、稀)、分蘖力(多蘖、少蘖)、低垩白、高直链淀粉、低直链淀粉、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抗条纹叶枯病、抗纹枯病、抗灰飞虱、抗褐飞虱、抗旱、耐冷、耐盐、耐碱、氮高效、磷高效、高恢复力、高蛋白、高微量元素等优异水稻基因资源进行基因型检测,阐明相应功能基因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价值,从中发掘新基因,并进行定位和分子标记。
  
  3.水稻优异种质创新利用:利用常规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手段,以优异野生资源、地方品种、突变体等为供体,创造具有大穗、大粒、优质(低直链淀粉、低垩白、低糊化温度、软胶稠度)、抗病(稻瘟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稻曲病、纹枯病)、抗虫(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稻纵卷叶螟)、抗逆(旱、冷、盐、碱、酸、热)、土壤养分高效利用(N、P)、抗衰老、谷秆两用、高蛋白、高赖氨酸、高微量元素(Fe、Zn、Se等)、功能性(高γ-氨基丁酸、低谷蛋白等)等优异性状中至少2个优异性状的原始材料、基础研究材料和可为育种家利用的水稻新基因资源。对发掘的新基因和创造的优异新种质,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登记保护。
  
  研究目标及主要经济指标:
  
  1.利用72个以上微卫星标记(在每个连锁群选择6~8个标记),构建330份水稻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并在DNA水平上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变异。
  
  2.对21份我国特有和优异的地方品种、遗传材料、突变体等种质进行基因源分析,阐明相应功能基因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价值,从中发掘新基因3~5个,并进行定位和分子标记。
  
  3.创造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虫、抗逆、土壤养分高效利用、抗衰老、谷秆两用、高蛋白、高赖氨酸、高微量元素、功能性等优异性状中至少2个优异性状的原始材料、基础研究材料和可为育种家利用的水稻新种质24份。其中,每份新种质所携带的优异基因中至少有1个未被或很少被育种家所利用;同时,对所有创新种质在适当的地点进行集中展示,并由有关育种和资源方面的专家进行现场验收。
  
  4.申报成果1~2项和专利1~2项。
  
  5.发表学术论文15篇以上,培养研究生10名以上。
  
  经费安排
  
  本课题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410万元。
  
  课题2:麦类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研究内容:
  
  1.小麦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构建。在“十五”攻关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经过表现型评价证明具有重要价值且为我国特有和优异的地方品种、稀有种等小麦基因资源为对象,通过蛋白质电泳和简单重复序列(SSR)等分析,建立“分子身份证”,并在蛋白质和DNA水平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变异。
  
  2.小麦优异基因资源发掘。对从我国特有和优异的地方品种、稀有种与创新种质中发掘的多花多粒、优异谷蛋白亚基、抗蚜虫、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的优异小麦基因资源进行基因型检测,阐明相应功能基因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价值,从中发掘新基因,并进行定位和分子标记。
  3.小麦种质创新利用研究。通过向栽培种转移野生种的外源优异基因、分子检测等,将来自冰草(丰产、抗白粉病和抗旱基因)、野生二粒小麦(高蛋白质含量、抗白粉病和条锈病基因)、黑麦(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基因)、中间偃麦草(矮秆、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基因)等物种中的优异基因转入普通小麦,创造具有高产、专用(如面包、面条、馒头、糕点的品质达到GB/T17320标准)、抗病、抗逆等优异性状中至少2个优异性状的原始材料、基础研究材料和可为育种家利用的小麦新种质。对发掘的新基因和创造的优异新种质,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登记保护。
  
  4.大麦种质创新利用研究。采取物理诱变和外源(玉米)DNA无载体直接导入的方法,产生矮秆、高蛋白质、高β-葡聚糖和大穗分枝等各种特异突变体,通过进一步对突变基因实施遗传背景改良,创造大麦新优异种质。
  
  研究目标及主要经济指标:
  
  1.构建330份我国特有和优异的地方品种、稀有种等小麦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并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变异。
  
  2.对21份我国特有和优异的小麦地方品种、稀有种与创新种质基因源进行分析,阐明相应功能基因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价值,从中发掘多花多粒、优异谷蛋白亚基、抗蚜虫、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新基因3~5个,并进行定位和分子标记。
  
  3.创造具有高产、专用、抗病、抗逆等优异性状中至少2个优异性状的原始材料、基础研究材料和可为育种家利用的小麦新种质24份。其中,每份新种质所携带的优异基因中至少有1个未被或很少被育种家利用;同时,对所有创新种质在适当的地点进行集中展示,由有关育种和资源方面的专家进行现场验收。
  
  4.创新下列大麦优异种质3份:高蛋白、高赖氨酸、高β-葡聚糖种质(蛋白质含量≥16%,赖氨酸含量≥0.5%,β-葡聚糖含量≥8%);分枝特大穗种质(穗分枝、穗粒数150-200粒,单穗粒重3-5克);高浸出率啤酒大麦优异种质(无水麦芽浸出率≥80%)。
  
  5.申报成果1~2项和专利1~2项。
  
  6.发表论文10篇以上,培养研究生10名以上。
  
  经费安排
  
  本课题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430 万元。
  
  课题3:玉米、高粱、粟类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研究内容:
  
  1.玉米优异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构建。在“十五”攻关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已通过表现型评价证明具有重要价值自交系和我国特有的优异、稀有地方品种等玉米基因资源为对象,利用SSR分子标记等技术,建立“分子身份证”,并在DNA水平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变异。
  
  2.玉米、高粱、粟类优异基因资源发掘。在分子上对已筛选出的表现突出或具有特殊用途的玉米、高粱、谷子优异种质资源进行分析,阐明相应功能基因的遗传特性以及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价值,并进行定位和分子标记,发掘新基因。
  
  3.前瞻性玉米、粟类种质创新。针对育种与生产发展需求,玉米方面,通过热带野生种质基因导入、玉米近等基因导入、诱变、分子标记辅助等技术相结合,在高配合力的前提下,创新具有高度抗逆(抗病虫、耐密、氮磷高效利用)、优质、专用或产量相关性状优异(大粒、高容重)等两个以上优异性状、并能为育种利用的新种质。粟类方面通过向栽培种转移野生种的外源优异基因、分子检测等,将来自狗尾草(抗除草剂基因、耐旱基因)、野糜子(耐旱、大粒新基因)物种中的优异基因转入谷子与粟稷,并通过与已筛选获得的抗黑穗病、白发病等优异基因进行整合,创造具有特殊多抗等优异性状的原始材料、基础研究材料和可为育种家利用的粟类新种质。对发掘的新基因和创造的优异新种质,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登记保护。
  
  研究目标及主要经济指标:
  
  1.构建270份玉米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建立其相应的指纹图谱,并在DNA水平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变异。
  
  2.对“十五”攻关筛选出的被证明是表现突出或具有特殊用途的15份玉米优异基因资源(高抗青枯病、丝黑穗病、褐斑病、具有与产量性状密切相关性状等)、1份高粱高抗丝黑穗病优异基因资源、2份谷子优异基因资源(1份显性不育材料、1份显性雄性不育上位恢复材料)的进行基因型检测,阐明相应功能基因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性,并进行定位或分子标记,发掘新基因3~5个。
  
  3.种质创新21份。包括在高配合力的前提下,创造具有玉米高产、专用、抗病、抗逆等优异性状中至少两个优异性状的原始材料、基础研究材料和可为育种家利用的玉米新基因资源18份;创新高度抗旱、耐密(HR)谷子种质1份和具有高配合力、携带显性抗除草剂基因、黑穗病的优良恢复系1份;创新出抗旱(R)、大粒高蛋白(千粒重7克,蛋白质15%以上)适合旱地黍稷育种利用的种质材料1份。要求创新的新种质所携带的优异基因中至少有1个未被或很少被育种家利用,同时,对所有创新种质在适当的地点进行集中展示,由有关育种和资源方面的专家进行现场验收。
  4.申报成果1~2项和专利1~2项。
  
  5.发表论文10篇以上,培养研究生10名以上。
  
  经费安排
  
  本课题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320 万元。
  
  课题4:棉花、麻类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研究内容:
  
  1.棉花、麻类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构建。在“十五”攻关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经过表现型评价证明具有重要价值且为我国特有的陆地棉地方品种、近年创新的优质纤维和大铃棉等优异基因资源为对象,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SR)等分析技术,建立“分子身份证”,在DNA水平阐明其遗传多样性特征,并建立棉花、麻类基因资源的分子身份证构建技术体系。
  
  2.棉花、麻类优异基因资源发掘。对从我国特有的栽培种与野生棉血缘种质中发掘的大铃、纤维细、比强度高、纤维长度长、棕色纤维、抗病虫性、抗盐碱等优异基因资源,以及从红麻和苎麻种质中发掘的高抗红麻炭疽病、高抗青枯病、高抗苎麻根腐线虫病等优异基因资源,进行农艺经济性状、遗传、分子生物特性等分析,阐明相应功能基因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性,明确每份种质的目标性状及其基因源;同时从中发掘与优质、抗病虫、棕色纤维、大铃、高衣分等紧密连锁的新基因,并进行定位和分子标记。
  
  3.棉花、麻类种质创新。综合应用远缘杂交、细胞工程、转基因技术、诱变等技术手段,对种间杂交材料和转基因抗虫棉进一步改造加工,创造具有抗棉铃虫、优质(纤维长、强度高、细度好)、抗黄萎病、抗逆(旱、盐)、早熟、高衣分、大铃和特用(如有色棉、鸡脚叶、矮杆)等性状中至少2个优异性状的棉花新种质;创造优质(束纤维支数高、单纤维支数高、长麻率高)、抗病(红麻炭疽病、红麻根结线虫病、黄麻黑点炭疽病、苎麻花叶病、亚麻立枯病)等性状的红麻、苎麻、亚麻、黄麻新种质。
  
  研究目标及主要经济指标:
  
  1.构建100份我国特有陆地棉地方品种、近年创新的优质纤维和大铃棉等优异基因资源和30份我国特有麻类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并使多样性的等位基因位点尽可能覆盖所有连锁群,以保证其成为每份种质分子身份证的特性。
  
  2、阐明具有优异性状的我国特有8份棉花和2份麻类作物的功能基因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性,评价其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价值;从中发掘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基因3~5个,明确每份种质的目标性状及其基因源,并进行定位和分子标记。棉花优异性状包括大铃、矮杆、高衣分、纤维细、比强度高、纤维长度长、棕色纤维、抗黄萎病、抗盐碱、早熟等。麻类优异性状包括高抗炭疽病(红麻)、抗倒伏(红麻)、高抗青枯病(苎麻)、高抗根腐线虫病(苎麻)等。
  
  3、创新种质12份。其中棉花创新种质8份、麻类作物创新种质4份。棉花、麻类作物创新种质的优质、抗病、抗逆、特用等性状指标应高于目前大面积栽培品种的15%以上,每份新种质所携带的优异基因中至少有1个未被或很少被育种家利用;同时,对所有创新种质在适当的地点进行集中展示,由有关专家进行现场验收。各种作物创新种质具体指标:
  
  棉花创新种质至少具有下述优异性状中的2个。高抗棉铃虫(蕾铃受害减退率≧80%)、优质(HVICC标准:纤维长度≧32mm,纤维强度≧33.6cN/tex)、长纤维(长度33mm以上)、高强纤维强度(比强度37cN/tex(HVICC标准)左右)、矮杆(株高60厘米左右)、抗病(黄萎病病指15%以下)、抗旱(土壤含水量3%时棉花成活率90%左右)、耐盐碱(土壤含盐量0.4%时出苗率85%以上)、早熟(生育期100天以内)、大铃(铃重≧8克)、高衣分(43.0%以上)、有色棉(纤维为棕色或绿色,且纤维色泽稳定),优质棕色彩色棉(HVICC标准:纤维长度≧30mm,强度32cN/tex左右)等。
  
  红麻创新种质应具有优质(纤维支数>300支, 纤维长>2.9mm)、抗病、光钝感、高产等特点;
  
  黄麻创新种质应具有特优质(纤维支数>450支)、高抗黄麻炭疽病或黑点炭疽病的圆果种;
  
  亚麻创新种质应具有纤维强力高、抗病、光钝感等3种突出性状;
  
  苎麻创新种质应具有超细度、高产、抗病等3种突出性状。
  
  4、申报成果1~2项和专利1~2项。
  
  5、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上,培养人才10名以上。
  
  经费安排
  
  本课题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220 万元。
  
  课题5:豆类、油料、糖料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研究内容:
  
  1、大豆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构建。在“十五”攻关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经过表现型评价证明具有重要价值且为我国特有和优异的地方品种、野生种等大豆基因资源为对象,利用蛋白质或DNA等分析技术,建立“分子身份证”,并在蛋白质和DNA水平阐明其遗传多样性特征。
  2、大豆和油菜优异基因资源发掘。对我国特有和优异的栽培种与野生种中发掘的抗病(抗大豆胞囊线虫病、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等)、耐逆(大豆耐盐、大豆耐旱)、优质(大豆高蛋白、大豆高油、油菜高油、油菜低粗纤维等)等优异基因资源进行基因型检测,阐明相应功能基因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价值;对发掘的优异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和定位。
  
  3、豆类、油料、糖料种质创新研究。
  
  大豆种质创新研究:利用诱变、种间杂交等技术,将未被利用的野生种(高蛋白质含量、耐旱、耐盐、抗大豆胞囊线虫病、抗大豆花叶病毒病)、栽培种(高油、耐盐、耐旱、高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等)的优异基因转入育成品种中,建立优异基因转移的技术体系,创造含有优质、抗病、耐逆等优异性状的原始材料、基础研究材料和可为育种家利用的大豆新种质。创造的新种质,将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登记保护。
  
  食用豆类种质创新研究:利用诱变、远缘杂交等技术,培育兼抗病虫害、株型合理等优异性状突出的食用豆类新种质。创造的优异新种质,将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登记保护。
  
  油菜种质创新研究:综合利用物理和化学诱变、细胞工程等技术,创造油菜育种和生产急需的优质(高油、低纤维、新型黄籽)、多抗(高抗菌核病、抗倒伏、耐裂角、耐迟播和免耕、耐储藏)、营养高效(水高效、肥高效)、新型异源细胞质雄性不育等优异性状新种质。对发掘的新基因和创造的优异新种质,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登记保护。
  
  花生种质创新利用研究:创造具有优质、抗病、耐贮型花生新种质。
  
  芝麻种质创新研究:将常规杂交转育与细胞工程、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创造育种上可利用的有价值的优质、抗病、抗逆等优异新种质。
  
  蓖麻种质创新研究:创造优质、抗病、耐逆蓖麻优异新种。
  
  甜菜种质创新研究:创造优质、抗病的甜菜新种质。
  
  甘蔗种质创新研究:创制含有新的野生血缘的抗锈病甘蔗新种质。
  
  研究目标及主要经济指标:
  
  1、构建270份我国特有和优异的地方品种、野生种等大豆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并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变异。
  
  2、对我国特有和优异的栽培种与野生种的18份大豆和2份油菜种质进行基因源分析,阐明其优异性状的的功能基因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性,评价其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价值;从中发掘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基因3~5个,并进行定位和分子标记。大豆优异性状包括优质(油分含量>23%、蛋白质含量>46%、蛋白和脂肪双高蛋白质与油分总量>64%、蛋白质亚基缺失、不含过敏蛋白、不含脂肪氧化酶等)、抗病虫(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流行株系和强毒株系、高抗大豆胞囊线虫病不同生理小种、抗大豆锈病≤2级、抗大豆菌核病≤2级、抗大豆食心虫1级、抗大豆蚜虫1级、抗大豆烟粉虱≤2级等)、耐逆(耐旱1级、耐盐1级)、高产相关性状(矮杆(株高<60cm)、大粒(百粒重>30克)等)。油菜的优异性状包括高油(含油量>50%)和低纤维(粗纤维<7%)。
  
  3、创造具有优质、抗病(虫)、抗逆、高产、高效、专用等优异性状中至少2个优异性状的原始材料、基础研究材料和可为育种家利用的大豆新种质18份、食用豆新种质7份、油菜新种质4份、花生新种质3份、芝麻新种质2份、蓖麻新种质1份、甜菜新种质1份、甘蔗新种质1份。每份新种质所携带的优异基因中至少有1个未被或很少被育种家利用。所有创新种质需在适当的地点进行集中展示,由有关育种和资源方面的专家进行现场验收。
  
  各作物具体指标如下:
  
  大豆:优质包括高油(油分含量>23%)、高蛋白(蛋白质含量>46%)、蛋白和脂肪双高(蛋白质与油分总量>64%,不含胰蛋白酶抑制剂、不含过敏蛋白、不含脂肪氧化酶等。抗病虫包括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流行株系和强毒株系、高抗大豆胞囊线虫病不同生理小种、抗大豆锈病(1级)、抗大豆菌核病(1级)、抗大豆食心虫(1级)、抗大豆蚜虫(1级)、抗大豆烟粉虱(1级)等。耐逆包括耐旱(1级)、耐盐(1级)等。
  
  食用豆类(蚕豆、豌豆、绿豆、小豆、菜豆、木豆):抗锈病、籽粒性状优良、株型紧凑且小叶窄椭圆的蚕豆新种质1份;高抗白粉病、籽粒性状优良、硬秆半无叶株型的豌豆新种质1份;抗碳疽病、籽粒性状优良、矮秆直立的菜豆1份;抗豆象、直立且单株荚果成熟一致的绿豆新种质;抗锈病、籽粒性状优良、矮秆直立的小豆新种质1份;木豆CMS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1套;食用豆雄性不育系1份。
  油菜:优异性状包括优质(含油量>50%、类胡萝卜素总量>8.5mg/100g、粗纤维含量<6.5%、油酸含量>75%、亚麻酸<3%、芥酸<1%、硫苷<20μmol/g)、抗病虫(高抗菌核病、高抗病毒病、高抗霜霉病、高抗菜青虫、高抗小菜蛾)、耐寒、耐储藏(60℃高温保存120天,发芽率>60%)、雄性不育(具有moricandia等异源细胞质,不育性彻底)、适合机械化栽培(耐迟播15-30天、中矮杆(株高160厘米左右)、高抗倒伏、高耐裂角)。
  
  花生:具有抗病(按5级标准根腐病、抗茎腐病和青枯病抗性达“抗”以上,按9级标准锈病和叶斑病抗性达“抗”以上,黄曲霉侵染率低于30%)、优质(油/亚比达1.8、高含油量(达56%以上)、高油酸含量(达60%以上)、耐逆(耐贮型、耐旱)(高抗)、高经济性状(荚果大(百果重250g以上)、出仁率高(80%以上))等2个优异性状。
  
  芝麻:具有优质(含油量>57%、木酚素含量>1%)抗病(高抗茎点枯病、抗枯萎病)、高抗济性状(单株蒴果数>120个,千粒重>3.0g)等2个优异性状。
  
  蓖麻:高含油量(种子含油量>52%)、抗灰霉病(发病率<10%)。
  
  甜菜:抗褐斑病和丛根病或根腐病。
  
  甘蔗:具有斑茅或滇蔗茅血缘并抗锈病。
  
  4、申报成果1~2项,申报专利1~2项。
  
  5、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上,培养人才10名以上。
  
  经费安排
  
  本课题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340 万元。
  
  课题6:园艺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研究内容:
  
  1、园艺作物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构建。在“十五”攻关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已通过表现型评价证明具有重要价值且为我国特有和优异的白菜、萝卜、黄瓜、梨、桃、茶的地方品种、稀有种等基因资源为对象,通过SSR、SRAP等指纹分析、图像识别和信息化处理,建立“分子身份证”,并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和特异性。
  
  2、园艺作物优异基因资源挖掘。对从我国特有和优异的地方品种与稀有种中发掘出的抗小菜蛾小白菜、抗霜霉病大白菜、抗TuMV甘蓝、抗TuMV萝卜、抗灰霉病番茄、具恢复基因甜椒、抗青枯病茄子、抗黑星病黄瓜、高胡萝卜素胡萝卜、耐低温糖化马铃薯等优异基因资源进行基因型检测,阐明相应功能基因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价值,从中发掘新基因,进行定位或分子标记。
  
  3、园艺作物种质创新利用研究。综合应用远缘杂交、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诱变等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通过重要性状的外源优异基因转移、优异基因聚合等途径,创造适合鲜食、加工、出口或设施栽培要求,具有优质、抗病(虫)、抗逆、高产、高效、专用等至少2个优异性状突出的蔬菜、西瓜、薯类、果树、茶树、桑树原始材料、基础研究材料和可为育种家利用的新基因资源。对发掘的新基因和创造的优异新种质,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登记保护。
  
  研究目标及主要经济指标:
  
  1、构建我国特有和优异的40份大白菜、40份小白菜、20份萝卜、20份黄瓜、10份梨、10份桃、10份茶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并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和特异性。
  
  2、对10份新的蔬菜优异基因资源(抗小菜蛾小白菜、抗霜霉病大白菜、抗TuMV甘蓝、抗TuMV萝卜、抗灰霉病番茄、具恢复基因甜椒、抗青枯病茄子、抗黑星病黄瓜、高胡萝卜素胡萝卜、耐低温糖化马铃薯各1份)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型检测,阐明相应功能基因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价值,进行定位或分子标记,挖掘新基因3~5个。
  
  3、创造具有优质、抗病(虫)、抗逆、高产、高效、专用等优异性状中至少2个优异性状的原始材料、基础研究材料和可为育种家利用的蔬菜创新种质20份、薯类创新种质6份、果树创新种质7份,茶树创新种质2份,桑树创新种质1份。其中,每份新种质所携带的优异基因中至少有1个未被或很少被育种家利用;同时,对所有创新种质在适当的地点进行集中展示,由有关育种和资源方面的专家进行现场验收。
  
  各作物具体指标如下:
  
  小白菜新种质2份:低硝酸盐(对照耐热605和上海青,硝酸盐含量≤785mg/kg),具萝卜CMS(不育性率和不育度100%)、黄化和蜜腺正常。抗虫(苗期人工接种感虫指数≤40),耐热(田间32℃以上无热害症状或苗期热害指数≤35.0),抗病毒(苗期人工接种TuMV病情指数<25)或根肿病(苗期人工接种鉴定病情指数<15)。
  
  大白菜新种质1份:具甘蓝CMS(不育度和不育株率均达到100%),抗病毒病(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抗TuMV病情指数<25)。
  甘蓝新种质1份:耐热(成株32℃高温热害指数≤35.0,结球率≥90%),优质(叶球紧实度0.6以上,球内中心柱长少于球高的1/2),耐裂球(晚收5天裂球率低于10%),抗黑腐病(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15)、抗TuMV(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15)。
  
  青花菜新种质1份:优质(花球浓绿紧密、花蕾细且均匀、茎实心、球内无荚叶),抗黑腐病(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15),耐贮(在0℃可贮藏10~15天)。
  
  萝卜新种质3份:高干物质(干物质含量≥8%鲜重),高糖(还原糖含量≥2.8%鲜重,优于“干理想大根”,适合腌制或糖制加工。耐低温(幼苗在短期-1~-2℃的温度下的寒害指数≤35),耐抽薹(长期13℃条件下不抽薹),优质(还原糖≥2.5%鲜重),抗黑腐病(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15),适合鲜食。耐热(在40℃温度下幼苗及肉质根膨大前的植株能正常生长、在32℃温度下能正常形成肉质根,抗黑腐病(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15,田间病圃鉴定发病率≤30%,病情指数≤5%),适合鲜食。
  
  番茄新种质1份:抗细菌性斑点病(符合行业标准),抗枯萎病(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20),抗ToMV(人工接种对1、2株系病情指数<10),抗叶霉病(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20)。
  
  茄子新种质2份:抗枯萎病(人工接种病情指数<45、耐黄萎病(人工接种鉴定病情指数<40)、耐低温(在短期最低温度15℃能结实)。抗枯萎病(人工接种病情指数<45)、单性结实强(不授粉受精的座果率占正常授粉座果率的比率≥60%)。
  
  甜椒新种质1份:抗TSWV(符合行业标准)、抗TMV L4(人工接种病情指数<20)、中抗CMV(人工接种病情指数≤25)或中抗疫病(人工接种病情指数≤25)。
  
  黄瓜新种质2份:高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含量高于0.2mg/100g或总胡萝卜素含量高于≥5mg/kg,抗枯萎病(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30)、抗细菌性角斑病(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35)、抗白粉病(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30%)、抗霜霉病(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30)。抗南方根结线虫(苗期人工接种病级指数≤2.0),抗蔓枯病(符合行业标准),抗霜霉病(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30),抗CMS(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15)。
  
  西瓜新种质1份:高抗西瓜枯萎病(鉴定死苗率<30%),产量高(平均单瓜重≥5kg),品质优(果肉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
  
  胡萝卜新种质2份:雄性不育(不育率和不育度达100%),高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含量150mg/kg鲜重以上),高总糖(8%以上)或高干物质(15%以上)。
  
  生姜新种质1份:抗叶斑病(符合行业标准)、耐姜瘟病(符合行业标准)、高产(较目前主栽品种增产10%以上)。
  
  莲藕新种质1份:高淀粉(淀粉含量>13%鲜重)、高蛋白质(蛋白质含量>2.3%鲜重)。
  
  大蒜新种质1份:优质(鳞茎头结实饱满、鳞芽形状规则、大小均匀),鳞茎大(直径≥5cm),抗叶枯病(符合行业标准)、锈病(符合行业标准)。
  
  木薯新种质2份:高淀粉(淀粉率>32%)、抗寒(抗寒性优于对照华南124)、高抗叶斑病(病情指数小于0.2)。糯性(直链淀粉含量≥8%,)、高淀粉(总淀粉率>32%)、抗寒(抗寒性优于对照华南124)。
  
  甘薯新种质2份:优质(胡萝卜素含量≥8mg/100g鲜薯),抗病毒病(符合行业标准)、根腐病(符合行业标准)、黑斑病(符合行业标准),产量不低于现有主栽品种。耐盐(田间耐盐性达1%、在1%含盐量的土壤中,鲜薯产量比对照品种徐薯18高10%。),抗茎线虫病(相对病情指数<40%)。
  
  马铃薯新种质2份:炸条或炸片种质1份,耐低温糖化(薯块收获后还原糖含量低于0.2%,4度低温贮藏3个月还原糖含量低于0.25%),优质(油炸色泽和薯形符合炸片炸条要求,芽眼浅,薯肉白色。比重大于1.080,淀粉分布均匀),抗抗马铃薯X和Y病毒(温室接种鉴定病情指数<10)、田间兼抗晚疫病,产量比当地主栽品种高10%。抗病毒病、兼抗晚疫病、高产的食品加工用马铃薯新种质1份。淀粉加工用中早熟种质1份,淀粉含量16%以上或晚熟种质淀粉含量18%以上,其中直链淀粉含量小于30%,粒径大于35um,糊化温度低于68℃,峰值粘度1000BU以上,芽眼浅,田间抗晚疫病(抗级为1级),兼抗病毒病(PVX、PVY及PLRV)一种,淀粉产量比当地主栽品种高10%或相当。
  
  苹果新种质1份:优质(果形指数≥0.85)、大果(平均单果重≥230g)、抗寒(超过元帅)、抗果实轮纹病(超过元帅)。
  梨新种质2份:株型矮化(株高相当于对照的65%左右)、亲和性良好(作砧木与品种接口上下平滑,无大小脚现象)、抗盐碱(盐害指数≤49)、抗梨黑星病(较对照鸭梨)。大果(平均单果重≥350g),优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抗梨黑星病(较对照鸭梨)的三倍体。
  
  桃新种质1份:高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大果(平均单果重≥130g)、抗裂果(不裂果)油蟠。
  
  葡萄新种质1份:抗寒(抗寒性状超过对照砧木品种贝达和北醇)、耐瘠薄(抗旱性状与对照北醇相当)。
  
  柑橘新种质1份:优质(可溶性固形物11.0%以上,酸1.0%以下)、无核或少核(种子0~3粒/果)、易剥皮、丰产(成熟期在12月以后,平均单果重≥150g以上)。
  
  杏新种质1份:硬肉(鲜食成熟期去皮硬度3kg/cm2以上)、味浓(具有中国华北杏品种群的浓郁香味特征)、耐贮藏(室温下可贮藏7天以上)。
  
  茶新种质2份:低咖啡碱(咖啡碱含量≤1.0%)、高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含量达到15%)。高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含量达到17%),制茶品质优(优于红茶对照英红1号或黔湄419)。
  
  桑新种质1份:无籽(三倍体)、优质(可溶性固形物10%以上,可溶性糖8%以上)、高产(单果重比绿椹子提高15%以上)红果果用桑
  
  4、申报成果1~2项和专利1~2项。
  
  5、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上,培养人才10名以上。
  
  经费安排
  
  本课题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350 万元。
  
  课题7:林木、花卉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研究内容
  
  1、种质资源基因分布及频率模型研究。研究树种内群体间全域基因、广域基因、局域基因和特有基因的基因局域性分布及其频率和规律,指导林木树种遗传多样性评价及用于群体遗传标记性的识别。通过研究绘制枫香、白皮松、蒙古栎等树种群体4类基因分布及频率图式,指导遗传多样性保存及构建核心种质。
  
  2、树种优异基因资源分析与挖掘。1)树种优异基因资源分析。运用枫香、紫荆、白皮松、粗枝云杉等典型树种做试材,研究(群体/个体的)表型、同工酶、DNA标记等遗传差异与表征,并将三种方法耦合研究。剖析基因资源的遗传变异与模式,探索基因分析技术,筛选不同类型的优异基因资源。应用统一的遗传多样性样本组合,三种方法测定分析和遗传多样性综合量化评价与模拟,进行树种遗传变异及其优异基因资源分析,用于优异基因资源筛选评价。2)树种优异基因资源挖掘。在基因资源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关联分析和测评,挖掘数个分别代表适应抗逆、速生丰产、环境恢复和观赏价值高的基因资源。
  
  3、林木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研究林木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关键性技术,提高优异种质的繁殖率,突破优异种质筛选、扩繁、推广的关键技术环节。1)优异种质创新利用。测定评价推荐优异种质以及马尾松强化加密种子园,提高综合增益。直接为生态环境林、工业原料林、经济林、花卉等提供优异种质,用于林木育种或推荐于良种生产,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2)灌木树种种质资源保存技术创新研究。重点创新研究我国灌木种质资源的有效保存技术。选择代表性灌木树种,建立灌木树种种质资源的实用保存技术体系。
  
  4、中国名花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构建。在“十五”攻关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为我国特有的紫薇、菊花、梅花、百合等基因资源为对象,通过SSR、SRAP等指纹分析、图像识别和信息化处理,建立“分子身份证”,并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和特异性。
  
  5、花卉优异基因资源挖掘。对从我国特有和优异花卉种类如垂枝紫薇、香花紫薇、抗寒梅花、香花抗病百合、香型抗寒抗旱菊花等的优异基因资源进行基因型检测,阐明相应功能基因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价值,从中发掘新基因,进行定位或分子标记。
  
  6、花卉种质创新利用研究。综合应用远缘杂交、辐射诱变、化学诱变及生物工程等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通过重要性状的外源优异基因转移、优异基因聚合等途径,创造具有高观赏性、花期较长、抗性强、花色艳丽、花具芳香紫薇、百合、菊花、梅花等的原始材料。对发掘的新基因和创造的优异新种质,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登记保护。
  
  研究目标及主要经济指标:
  
  1、选用枫香、紫荆、白皮松、粗枝云杉、蒙古栎等4-5个重点树种,每树种抽样全分布区11(8-14)个群体,每群体抽样有效个体30(27-33)株,或30个家系及其子代24个(22-28)个体,构建树种内遗传多样性样本。对应进行表型、同功酶、DNA标记三种方法的测定:表型每性状重复测定30次,同功酶配合选择10(7-13)个酶系统,DNA标记有效谱带27个左右。平均每个树种采用3种方法获得267万个原始数据,经统计分析和模拟,获得捕获曲线或数学模型。据此揭示重点树种种质资源基因分布及频率模型。通过研究绘制枫香、白皮松、蒙古栎等树种群体4类基因分布及频率图式,指导遗传多样性保存及构建核心种质。凭借基因局域性和基因频率控制指标,探索研制2个树种至少20个群体的基因图谱。
  2、在林木种质资源以往近20年攻关积累基础上,通过对运用11套保存模式建立的近70个树种4000亩保存林及马尾松强化加密种子园的动态测定与筛选,初选优异种质110份,结合多地点的遗传多样性(G)与环境条件(E)交互作用(G×E)量化测定,评判与筛选优异基因(型),显著地提高精度并减少误差。研究获得3个树种地理空间上的群体基因特有程度,标记出3个树种特有基因9个以上。
  
  3、将表型测定与基因(型)局域性对应分析。根据不同利用方向选择对应的表型评价指标,分别评价出适用于园林绿化、速生丰产造林及生态环境林建设的优异基因(型)。共获得优异基因(型)11份,其中丁香、紫荆等灌木优异基因(型)2-3个,综合增益提高30%左右。据此将提高适应性与生产力二者配合选择的效率。
  
  4、研究攻克优异种质资源的繁殖“瓶颈”,采用微繁或及种子催熟等实用配套技术,提高优异种质增殖率或繁殖率50%以上。拟改善优异种质的适合度与稳定性优化效应。
  
  5、构建我国特有和优异的25份紫薇、50份菊花、40份梅花、40份百合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并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和特异性。
  
  6、对6份新的花卉优异基因资源(垂花紫薇、香花紫薇、芳香菊花、抗旱菊花、抗寒香花杏梅、抗病百合)进行遗传分析,阐明相应功能基因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价值,进行定位或分子标记,挖掘新基因1-2个。
  
  7、创造创造具有高观赏性、花期较长、抗性强、花色艳丽、花具芳香紫薇、垂枝紫薇种、矮型紫薇种质;光周期不敏感型菊花种质;能耐-25C香型杂种梅花及一年两次开花百合等的原始材料或可为育种家利用的花卉创新种质23份、紫薇创新种质6份、菊花创新种质8质份,梅花创新种质3份,百合创新种6质份。其中,每份新种质所携带的优异基因中很少被育种家利用。申请新品种保护4~5个。
  
  8、申报成果1~2项。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上,培养人才10名以上。
  
  经费安排
  
  本课题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260 万元。
  
  课题8:畜禽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评价利用研究
  
  研究内容:
  
  1、畜禽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构建。以我国特异的猪、鸡和绵羊基因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SSR标记,进行分子检测,建立特异猪、鸡和绵羊基因资源的指纹图谱。
  
  2、畜禽基因资源发掘。在对已知影响我国优良地方猪、鸡和绵羊品种矮小、肉质和风味、生长发育、繁殖、抗病的活体、离体培养物基因资源进行验证的基础上,筛选具有优异特性的猪、鸡和绵羊种质为基因源,进行基因型检测和等位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并进行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发掘优良、抗逆和抗病等新基因,发掘可利用于分子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
  
  3、优良畜禽遗传资源创新。优良性状、抗逆和抗病等基因与各类离体培养物有机结合,采用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将已发掘的优异猪、鸡和绵羊基因制备含有优良性状、抗逆和抗病等基因的各类克隆化离体培养物,获得具有在育种中有重要价值的新型畜禽基因资源。
  
  4、畜禽基因资源新型安全保存方法研究。以现代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为支撑,通过技术移植、改进、组装和创新等途径,在活体、各类离体培养物和分子等层面,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基因资源新型安全保存方法和核心技术。
  
  研究目标及主要经济指标:
  
  1、以7个我国特有的猪、鸡和绵羊基因资源(包括五指山微型猪的矮小、北京油鸡的优质风味、藏鸡的抗病、滩羊的优良裘皮、多玛绵羊的耐高寒、乌珠穆沁绵羊的多脊椎、小尾寒羊的高繁殖力等绵羊)为研究对象,利用90个SSR标记,进行相应的指纹图谱分析,阐明这些基因资源中SSR标记多态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平均基因多样性等,构建相应的遗传信息数据库。
  
  2、完成猪矮小、鸡优质风味、鸡抗病、绵羊优良裘皮、绵羊耐高寒、绵羊多脊椎、绵羊高繁殖力等优异基因资源的基因型检测,阐明其遗传特性或生理生化特性,并进行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发掘新基因7~10个,发掘可利用于分子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10~20个。
  
  3、制备含有矮小猪、优质风味、抗病鸡、优良裘皮、绵羊耐高寒、绵羊多脊椎、高繁殖力绵羊等基因的各类克隆化离体培养物,获得猪矮小新基因种质1~2个、鸡优质风味新基因种质1~2个、鸡抗病新基因种质1~2个、绵羊优良裘皮新基因种质1~2个、绵羊耐高寒新基因种质1~2个、绵羊多脊椎新基因种质1~2个、绵羊高繁殖力新基因种质1~2个。
  4、研究提出畜禽基因资源体细胞、干细胞保存的关键技术和技术体系,提出畜禽基因资源保存有效性的评价指标。
  
  5、申报成果1~2项。发表论文15~20篇,其中SCI收录4~5篇。
  
  经费安排
  
  本课题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130 万元。
  
  课题9:水产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评价利用研究;
  
  研究内容:
  
  1、鲤鱼、牙鲆等水产优异种质的基因资源指纹图谱构建。以我国特有的和长期培育获得的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SSR标记,进行多基因座的基因型分析,建立优异种质的指纹图谱。
  
  2.鲤鱼与牙鲆等水产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以鲤鱼和牙鲆的全国和各地方优良品种和各水域形成的优良野生种质为基因源,进行基因型检测和等位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并进行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的制备,发掘新基因,发掘可利用于分子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
  
  3.鲤鱼与牙鲆等水产优异种质创新:采用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将前期研究中获得的具有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综合生产性能好等优良性状推广到主养品种当中,获得鲤鱼、牙鲆在抗病、抗寒、生长、综合品质等方面优良的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新种质。
  
  研究目标及主要经济指标:
  
  1、利用表型评估与分子标记检测相结合手段,鉴定评价分析鲤鱼的6个国家级良种、8个地方优质养殖品系或地方原种,鉴定出可在育种中加以利用的优良种质;利用遗传作图和QTL定位技术获得与抗寒、肉质、生长、氨基酸含量等经济性状紧密连锁的基因或标记30个;利用mRNA-cDNA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及标记与表型相关分析的系统生物学技术获得15-20个功能基因和标记;在基因与标记的指导下建立具有育种潜力的优良种质15~30份。具体指标:
  
  鲤鱼抗寒种质2个,每个品系具有抗寒性状紧密连锁标记1、2、3、4中的最少3个,具有在黑龙江流域能安全越冬的抗寒能力;
  
  镜鲤抗病种质1个,在网箱中生长良好,发病率低,具有抗病相关标记2-3个,在网箱养殖过程中的发病率较正常镜鲤低15%以上;
  
  镜鲤快速生长种质3个,每个品系具有与快速生长相关标记至少3个,较正常镜鲤的生长速度提高10%以上;
  
  镜鲤鳞被优良种质3个,要求框镜鲤周边仅有单线鳞,背部中间无鳞;
  
  散鳞镜鲤种质1个,要求三线鳞的每条鳞被线条笔直不弯曲,不偏出;
  
  抗寒荷包红鲤种质1个,抗寒能力达到在黑龙江水域越冬成活率达到90%以上,具荷包红鲤体型;
  
  荷包红鲤种质1个,要求体型高、体型厚,抗病能力强;
  
  黑龙江鲤种质1个,流线型瘦长体型,耐低温能力强,生长速度快;
  
  鲤鱼同源雌核发育种质1个,雌核发育种质1个,均具有快速生长特征,较普通鲤生长速度快15%以。
  
  2、利用表型评估与分子标记检测(如MHC等基因)相结合手段,鉴定评价分析牙鲆的4~8个地方优质、抗病品系或地方原种,鉴定出可在育种中加以利用的抗病力强、生长良好的优良种质;通过遗传作图和QTL定位技术获得与抗病、生长等经济性状紧密连锁的基因或标记10个;利用mRNA-cDNA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及标记与表型相关分析的系统生物学技术获得5~10个功能基因和标记;在基因与标记的指导下建立具有育种潜力的优良种质5~10份。
  
  具体指标如下:
  
  牙鲆生长快速种质2个,具有与快速生长相关标记3个以上,品系均较普通牙鲆提高10%以上;
  
  雌核发育牙鲆种质4个,其中抗病能力强的种质1个,与抗病相关标记5个以上;
  
  生长快速雌核发育种质3个,具有与之相关标记6个以上;
  
  牙鲆雌核发育功能性雄鱼种质1个,与上述雌核发育品系至少一个为近交,能交配形成一个二倍体种质;
  
  获得牙鲆抗病种质2个,具有Nramp和MHC等抗病相关基因及紧密连锁的Ⅰ型标记和SCAR标记,抗病力较普通牙鲆提高15%以上。
  
  3、申报成果1~2项。发表论文10篇以上,其中SCI收录3~5篇。培养研究生15名以上。
  
  经费安排
  
  本课题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130 万元。
  
  课题10:农作物基因资源安全保存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1、不同保护条件下有效性比较分析研究。利用传统及现代分子检测手段,测定水稻、小麦、大豆、玉米、棉花、油料、蔬菜、牧草、马铃薯、甘薯等作物基因资源在长期库、中期库、超干保存、原生境、试管苗库、种质圃等不同保护条件下保存20年以上的生活力和遗传变化,分析比较作物基因资源在不同保护方式条件下的保护有效性,研究建立作物基因资源的安全保存评价关键技术体系。
  2、库存种质活力与遗传完整性丧失分子评价研究。以国家长期库和中期库贮藏的不同贮藏年限、不同繁殖世代和不同繁殖方式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大麦等基因资源为对象,利用分子技术检测库存种质甲基化的水平、基因的漂移与丢失,以评价库存种质活力丧失及和遗传变异程度,研究建立库存种质活力与遗传完整性丧失分子评价关键技术,并评价分析影响库存种质活力和遗传完整性丧失的关键因素,制订库存种质安全保存与繁殖更新策略。
  
  3、基因库超低温长期保存技术研究。以香焦、马铃薯等无性繁殖作物为对象,进行基因库规模化超低温长期保存及其遗传稳定性试验,从材料的基本特性、继代培养、预处理方法、冰冻保护剂、降温冰冻方法、化冻方式、恢复培养等方面来研究建立基因库超低温保存的最适宜技术。
  
  4、种传病原菌对库存种质安全保存与繁殖更新的影响评价研究。采用分子检测和血清学技术,检测不同地理来源的长期库库存小麦、玉米种子上镰刀菌种类和携带水平、主要镰刀菌毒素构成特点,研究镰刀菌及其毒素对种质保存及发芽的影响。检测大豆、菜豆库存种质的种子上携带的主要病毒种类和侵染水平以及病毒经种子传播的特点,研究种子带毒率对更新繁殖的影响。
  
  5、“分子身份证”数据库构建。构建我国作物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数据库,并建立遏制我国农业基因资源流失的信息技术平台。
  
  研究目标及主要经济指标:
  
  1、研究提出不同保护方式下保护有效性的评价指标和关键技术体系。建立库存种质活力与遗传完整性丧失的分子评价关键技术
  
  2、不同保护方式下农作物基因资源生活力监测4500份,库存基因资源遗传完整性分子检测500份,传病原菌分子检测1000份,研究提出确保库存种质安全保存与繁殖更新的技术策略。
  
  3、研究建立香焦、马铃薯等2种无性繁殖作物基因库超低温保存技术。
  
  4、构建水稻等作物基因资源1500份“分子身份证”数据库。
  
  6、申报成果1~2项。发表论文10篇以上,培养研究生10名以上。
  
  经费安排
  
  本课题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210 万元。
  
  第三部分申报文件编制
  
  一、申请函
  
  根据《课题申请指南》,我单位 (全称及地址)授权 (姓名) (职务、职称)作为全权代表,提报下述内容:
  
  1.我方愿意按照《课题申请指南》中规定的条款和技术经济指标,提供下列文件15份。
  
  (1)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
  
  (2)课题申报书
  
  (3)相关附件
  
  (4)课题预算申报书
  
  2.我方愿意向申请主持部门提供任何与该项申请有关的数据和信息;
  
  3.有关本申请的所有正式通讯应致:
  
  地址:邮编:
  
  电话: 手机:传真:
  
  申请人名称:(公章)
  
  法人(或授权代表)姓名:签字:
  
  年 月 日
  
  二、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
  
  (一)申请单位概况
  
  名称:电话:
  
  地址: 邮政编码:
  
  开户银行及帐号:
  
  单位负责人姓名:职务: 技术职称:
  
  (二)申请单位简况
  
  (联合申请单位在此处须分别对所有规定内容进行详述)
  
  1. 申请单位的基本情况介绍(历史沿革、批准成立部门等);
  
  2. 课题负责人的姓名、职称、技术简历、学术水平;
  
  3. 参加课题工作的科技人员数量、素质及专业构成;
  
  4. 近期从事同类研究或开发项目的名称及成果;
  
  5. 承担该课题的主要支撑条件。
  
  三、课题申报书(格式)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申报书
  
  项目名称:
  
  课题名称:
  
  项目组织单位:农业部、国家林业局
  
  课题申报单位:
  
  课题负责人:
  
  起止年限: 2006 年月至 2010 年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六年九月
  
  编写说明
  
  1.本申报书由课题申报单位组织编写,经单位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科技司(局),地方科技厅(委、局)]审核同意后上报项目组织单位。
  
  2.编写要求:
  
  (1)课题目标符合项目的课题申报指南的要求,定位准确,指标明确、可考核;
  
  (2)课题任务明确,要充分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
  
  (3)课题管理与实施符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4)课题所需国拨经费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管理和使用,并另编制《国家科研项目(课题)预算申报书》;
  
  3.课题申报书A4纸双面打印,由项目组织单位确定上报份数。
  
  课题信息表
  
  ┌───┬──────────────────────────────────────────────┐
  │项目名││
  
  │称││
  
  ├───┼──────────────────────────────────────────────┤
  
  │课题名││
  
  │称││
  
  ├───┼──────────────────────────────────────────────┤
  
  │申报形│□投标 □有限择优 □指定 □其它 │
  
  │式││
  
  ├─┬─┴───┬──────────────────────────────────────────┤
  
  │课│名 称 ││
  
  │题├─────┼──────────────────────────────┬─┬─────────┤
  
  │申│单位所在地│省(市、区)│代││
  
  │报│││码││
  
  │单├─────┼──────────────────────────────┼─┼─────────┤
  
  │位│ 通讯地址 ││邮││
  
  ││││编││
  
  │├─────┼──────────────────────────────┼─┼─────────┤
  
  ││ 单位类别 │□大专院校 □科研院所 □企业 □其他 │代││
  
  ││││码││
  
  │├─────┴───────┬──────────────────────┼─┼─────────┤
  
  ││ 单位主管部门 ││代││
  
  ││││码││
  
  ├─┼─┬───────────┴──────────────────────┴─┴─────────┤
  
  │其│序│单 位 名 称 │
  
  │他│号││
  
  │主├─┼──────────────────────────────────────────────┤
  
  │要│││
  
  │参├─┼──────────────────────────────────────────────┤
  
  │加│││
  
  │单├─┼──────────────────────────────────────────────┤
  
  ││││
  
  │位│││
  
  ├─┴─┼───────┬───────────┬──────────────┬─────┬─────┤
  
  │课题负│姓││性别□男 □女 │出生年│年│
  
  │ 责人 │ 名 │││││
  
  │├───────┼───────────┴──────────────┴─────┴─────┤
  
  ││学│□研究生 □大学 │
  
  ││ 历 │□大专 □中专□其他 │
  
  │├───────┼──────────────────────────────────────┤
  
  ││职│□高级 □中级 □初级 □其他 │
  
  ││ 称 ││
  
  │├───────┼─────────────────┬──┬─────────────────┤
  
  ││ 联系电话 ││E-ma││
  
  ││││ il ││
  
  ├───┼───────┼───────┬───────┬─┼──┼─┬─────┬───────┬─┤
  
  │课题组│人│ 高级 │人│中│人│初│人│ 其他 │人│
  
  │ 人数 ││││级││级││││
  
  ├───┼───────┴───────┴───────┴─┼──┼─┴─────┴───────┴─┤
  
  │起始时│ 年月 │终止│ 年 月│
  
  │间││时间││
  
  ├───┼─────────────────────────┴──┴─────────────────┤
  
  │课题活│□应用基础研究 □应用开发 □产业化开发 □其它 │
  
  │动类型││
  
  ├───┼──────────────────────────────────────────────┤
  
  │所属技│□能源 □资源 □环境 □农业 □材料 □制造业 │
  
  │术领域│□交通运输□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 □人口与健康 │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与其他社会事业│
  
  ├───┼──────────────────────────────────────────────┤
  
  │创新类│□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型││
  
  ├───┼──────────────────────────────────────────────┤
  
  │主要研││
  
  │究内容││
  
  │(100字││
  
  │以内) ││
  
  ├───┼──────────────────────────────────────────────┤
  │预期成│□专利 □技术标准 □新产品(或农业新品种) □新工艺 │
  
  │果│□新装置 □新材料 □计算机软件 □论文论著 □研究报告│
  
  ││□其他│
  
  ├───┼──────────────────────────────────────────────┤
  
  │预期知│获得国外发明专利 项,国内发明专利 项,其他 项。 │
  
  │识产权││
  
  ├───┼──────────────────────────────────────────────┤
  
  │预期技│□国际标准 □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企业标准 │
  
  │术标准││
  
  │ 制定 ││
  
  ├───┼──────────────────────────────────────────────┤
  
  │产学研│□是□否│
  
  │ 联合 ││
  
  ├───┼──────────────────────────────────────────────┤
  
  │经费预│ 万元,其中国拨万元。 │
  
  │算││
  
  └───┴──────────────────────────────────────────────┘
  
  课题申报书提纲
  
  一、课题概述
  
  二、课题的目标与任务
  
  1.项目确定的课题目标与任务需求分析
  
  2.课题目标与任务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和问题分析
  
  三、现有工作基础与优势
  
  1.国内外现有技术、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现状及预期分析
  
  2.课题申请单位及主要参与单位研究基础(已有的研究开发经历,科技成果、科研条件与研究开发队伍现状等)
  
  四、任务分解与考核指标
  
  1.课题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2.主要技术指标(如形成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新技术、新产品、新装置、论文专著等数量、指标及其水平,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或产品的竞争分析,满足项目所依托的重大工程建设或重大装备研制的需求情况等)
  
  3.主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如技术及产品应用产业化前景,在课题实施期内能够形成的市场规模与效益,对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提升我国相关产业竞争力的作用等)
  
  4.课题实施中可能形成的示范基地、中试线、生产线及其规模
  
  5.人才队伍建设
  
  6.其它应考核的指标
  
  五、经费预算
  
  1.课题总投资预算、各项任务经费分配及分年度经费需求
  
  2.资金筹措方案及配套资金落实措施
  
  六、课题的年度计划及年度目标
  
  1.课题进度安排
  
  ┌─┬───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发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农业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课题申报指南和组织课题申报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农业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已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根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农业部会同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了《“农业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课题申报指南》。现将《申报指南》印发给你们,请抓紧时间组织课题申报。
  
  联系人:
  
  农业部科教司 张振华 陈彦宾 电话:64193078/3022
  
  国家林业局科技司 杨振寅电话:84238700
  
  附件:《农业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课题申报指南》
  
  
农业部办公厅
  
  二○○六年十月十六日

  
  附件: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课题申报指南
  
  (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二○○六年十月)

  
  第一部分 申报须知
  
  一.项目组织部门和实施年限
  
  本项目由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实施。实施期为5年,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
  
  二.总体目标
  
  农业基因资源是农业科学及其产业的根本和基础,是实现农业持续和跨越式发展,维护国家粮食、生态安全和农村稳定的战略性资源。本项目以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为指导,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针对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等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关键功能新基因的发掘与利用滞后、突破性新种质缺乏、特有基因资源流失严重等问题,从国家科技发展总体布局出发,密切结合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以农业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为主攻方向,开展了我国特有农林动植物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构建、优异基因源分析和突破性新种质创造及农业基因资源安全评价保存评价技术体系构建等方面的联合攻关。通过项目实施,解决农业基因资源利用中的关键问题,为农业基础研究和动植物育种提供科技支撑。
  
  三.申报课题
  
  课题1:水稻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课题2:麦类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课题3:玉米、高粱、粟类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课题4:棉花、麻类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课题5:豆类、油料、糖料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课题6:园艺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课题7:林木、花卉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课题8:畜禽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评价利用研究;
  
  课题9:水产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评价利用研究;
  
  课题10:农作物基因资源安全保存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四.承担单位选择
  
  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公开申报、评审择优”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
  
  五.资金来源
  
  本项目国家拨款2800万元。
  
  六.申报资格和要求
  
  (一)申报单位的条件
  
  1. 具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和较强的技术优势;
  
  2. 拥有承担本项目研究任务的学科带头人和相对稳定的技术队伍,学科与梯队结构合理;
  
  3. 具有开展此项工作所必需的资源材料、仪器设备、科研设施条件及运行管理经验。
  
  (二)申请负责人的条件
  
  1.课题负责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有固定单位(不包括在站博士后),年龄不超过60周岁(截止到2006年10月),无不良科研行为,从事相关研究或技术开发五年以上。课题负责人用于本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国内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
  
  2.所有课题申请人均不得参与两项以上本项目课题的申报,且只能主持申报一项本项目课题。课题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主要申报人,对同一个课题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
  
  3.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事业单位(含研究机构)的专职管理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时间低于工作时间60%的均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
  
  (三)申报要求
  
  本项目要求以课题为单元进行申报。每份申报书要包含所申报课题的全部研究内容,并完成其所有技术经济指标。鼓励跨部门、跨单位、多学科联合申请,联合申报单位总数不得超过6个。
  
  经形式审查,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请书视为无效申请,不参与专家评审。
  
  七.申请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1.申请文件编写: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
  
  2.申请文件构成:
  
  (1)申请函
  
  (2)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
  
  (3)课题申报书
  
  (4)课题预算书
  
  (5)附件(申请单位承诺函、联合申请合作协议、配套经费承诺函)
  
  3.课题预算书须单独装订,与申报书一并提交。编制要求参照《关于2006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预算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财函[2006]12号)(见科技部网站www.most.gov.cn)。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发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农业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课题申报指南和组织课题申报的通知
农业部
农办科[2006]57号

中华第一财税网(又名 智董网)www.tax.org.cn ——全球优秀的中文财税(税务)网站,在这里可以系统、深入学财税实务!

打印本文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圃名单的通知   下一条: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调整郪江黄颡鱼等2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的通知 

中华第一财税网(又名“智董网”),在这里可以系统、深入学财税实务!
【用户注册登录】 【返回总网首页】

成为中华第一财税网(又名“智董网”)年度会员,超越时空在线学习、随用随查,从此轻松搞掂一切财税事宜! 小投入大回报!特别推荐:税务会员 普通会员 金卡会员 钻石会员 更多...


申购指南
针对对象 ·目标企业
·小微企业
·个人客户
·中介机构
在线商城

·电子文档
·视频课程
·按次答疑
·会员资格

在线商城 ·社区权限
·网文按篇
·发布招聘
·发布求职
账户充值 ·文档视频
·网文咨询
·黄页求职
·社区会员
客户服务
·常见问答
·会员业务
·单项业务
·联系方式

中华第一财税网(又名“智董网”),在这里可以系统、深入学财税实务!全国级集团斥巨资、贺志东教授领衔名家团队、潜心研究20年,为您赋能!有用就是有道理:成果资料 财税课程 年度会员
 中华第一财税网(又名“智董网”)——全球优秀的中文财税(税务)网站,在这里可以系统、深入学财税实务!

关于我们 - 会员业务 - 单项业务 - 收费标准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市场部咨询电话:400-068-1291)

知识经济时代,全国财税人员全员学习、终生学习、在线学习平台,著名品牌、历史悠久的特大型财税行业垂直网站
全国级企业集团——智董集团旗下产业

Copyright © Since 1995 www.ta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粤ICP备1504593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备案: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477号

中华第一财税网微信
  


执行时间:382.8125